篇【1】:詩經經典名篇的賞析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是一首意思很單純的詩。它的美首先在于音韻,此有孔子的評論為證,《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眮y,便是音樂結束時候的合奏。孔子的評論大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意味。它的美還在于意思。《關雎》不是實寫,而是虛擬。戴君恩說:“此詩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牛運震說:“輾轉反側,琴瑟鐘鼓,都是空中設想,空處傳情,解詩者以為實事,失之矣!薄对姟穼懩信,多用虛擬,即所謂“思之境”,如《漢廣》,如《月出》,等等,而《關雎》一篇最是恬靜溫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作為樂歌,它被派作“亂”之用,正是很合適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興也!钡绾问桥d呢,所謂“興”,可以說是引起話題,或者說是由景引起情。這景與情的結合多半是詩人當下的感悟,它可以是眼前見的實景,也可以是浮想聯翩。人與生物都是息息相通的,這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為看待人間事物的一個標準:或萬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悅,如“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小雅?鹿鳴》),如此詩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萬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飛,泄泄其羽”(《邶風?雄雉》),如“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邶風?谷風》),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風?泉水》)!对姟分幸约兇獾淖匀伙L物起倡的興,大抵不出此意。這里便是順應自然由鳥兒的叫聲自然想到那個日思夜想的“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這首詩的中心故事,全篇就是圍繞這個中心來想象。反反復復的歌詠反反復復的追求,求之不得,在淡淡的憂慮中透露出這位君子對愛情積極美好的想象與不懈追求的精神。
“鐘鼓樂之”,是身分語,而最可含英咀華的則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親愛之意也!陛o廣申之曰:“以友為親愛之意者,蓋以兄友弟之友言也!比绱耍囤L?谷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這“友”字一個現成的注解。若將《鄭風?女曰雞鳴》《陳風?東門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說來,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時代以歌詩為辭令,我們只認得當日外交之風雅,《關雎》寫出好婚姻之一般,這日常情感生活中實在的諧美和欣欣之生意,卻是那風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時候,《詩》不是裝飾,不是點綴,不是只為修補生活中的殘闕,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顧頡剛語),《關雎》便好像是人生與藝術合一的一個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現在文學史的黎明。
篇【2】:詩經經典名篇的賞析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詩中“白露為霜”給我們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但這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游江北岸,夕宿瀟湘?”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我們也無從知曉。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后,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吨苣?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保ā睹娀啪?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癡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本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凄、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采、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詩意的空幻虛泛給闡釋帶來了麻煩,但無疑也因而擴展了其內涵的包容空間。我們觸及隱藏在描寫對象后面的東西,就感到這首詩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詩人拿來單純地歌詠,其中更蘊育著某些象征的意味!霸谒环健睘槠竽降南笳,錢鐘書《管錐編》已申說甚詳。“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征。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西廂記》中鶯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系而不能與張生結合,嘆惜“隔花陰人遠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是同樣的感覺罷。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說坦塔羅斯王因自我吹噓犯下罪過而遭受懲罰??忍受永遠的焦渴和饑餓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頷,湖岸長著果樹,累累果實就懸在他的頭頂?墒牵斔诳实皖^喝水時,湖水便退去;當他腹饑伸手摘果時,樹枝便蕩開,清泉佳果他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目標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的失敗。
探索人生深刻體驗的作品總在后代得到不斷的回應!拜筝缰肌保ㄊ》Q“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曹植《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蒹葭》所表現的主題的回應。而當代臺灣通俗小說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說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是這樣的: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