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維度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醫生是否專業,能力是不是夠強,還是醫生有權發言。但是同醫院的科室那么多,所屬領域相同的醫生實在太少,幾個十幾個醫生的互相評價可信度夠嗎?有人說,有兩條路可走:
1、同行評議體系:作為同行,醫生之間是最了解彼此的擅長領域和臨床水平的。通過醫生之間互相引薦,可以將患者有效分配給更為合適的醫生。
這個同行評議制度能夠奏效的前提是建立合理的醫生協作和利益分配制度,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文化。否則醫生無論患者病情如何,都傾向于將高利潤低風險的患者留給自己,而將風險高收益低的患者以“推薦更合適”的醫生名義推出去。
2、醫療大數據評價體系:評價醫生臨床水平最有效的指標是療效/成本。醫療行業的特點是醫療成本是可以無上限的,好的醫生在于用合理的診斷治療成本取得不錯的 療效。成本衡量和追蹤相對容易。但療效的衡量指標就較為復雜,需要針對不同的疾病建立不同的臨床路徑,以及療效衡量指標。單一患者的療效/成本可能有偏差,但是當積累了足夠量的數據后,大數據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的分辨出醫生在不 同疾病上的臨床水平,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患者分診和醫療資源投入。
醫院維度
當醫生是個技術活,但不全是技術活,對病情判斷八九不離十,手術做的干凈漂亮等等都屬于智商。更多時候在醫院這片江湖,情商更被高度需要,職場如戰場,哪里都一樣。
對于醫院來說,好的醫生是:技術好、情商高、會賺錢。醫院中總會有這類醫生存在,但是,醫院管理者們,你們能看到嗎?就算知道,你又能知道多少呢?
很多醫院引入患者滿意度評價系統。患者可以憑醫生的直觀感受評價醫生服務態度。至于醫生臨床水平,患者在治療中就可以知道這個醫生的臨床水平,而且病患滿意評價對醫院評價更重要的信息是在治療的后端。
患者維度
對于病患來說,好醫生的標準就是:態度好,服務好,臨床水平高。
一個醫生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病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世和行為方式,但是,一個好的醫生一定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通過交流取得信任,并且使病人在生病這一小段時間內,在做和疾病有關的決定時,說服患者聽從醫生的建議并且最大程度地配合醫生。
結束語:
現在的病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寧可聽信“院子”里說的,也不相信“院士”說的。患者僅通過簡單的表面癥狀來“點選”專家看病,對于醫患雙方都是效率很低的。當缺乏有效的分診體系和醫生評價體系時,門診掛號制度是對優質醫生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對醫生的評價機制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