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山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山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山東考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分數在565至596分,位次為44087至29127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山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65至596區間才能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一、山東考多少分能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2022年山東考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6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1617名;
2、2022年山東考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7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127名;
3、2021年山東考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6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0434名;
4、2021年山東考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8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9127名;
5、2020年山東考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外合作):綜合最低分需要58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087名;
6、2020年山東考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綜合最低分需要59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0109名;
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山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65 | 41617 | 教育部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76 | 31127 | 教育部 |
2、2021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68 | 40434 | 教育部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81 | 29127 | 教育部 |
3、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80 | 44087 | 教育部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1段 | 596 | 30109 | 教育部 |
征集志愿和正常志愿填報有什么區別
征集志愿和正常錄取在進入學校以后是沒有區別的,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在招生計劃以及分數線等方面。具體的區別如下:
1、招錄計劃數不同。
征集志愿一般是部分高校在其第一批至第四批第一志愿招錄名額不滿的情況下進行的。正常錄取即考試填報的志愿符合高校招錄的分數條件予以錄取。
2、適用對象不同。
參與征集志愿的考生是要求達到相應批次控制線且未被錄取的考生和相應批次線下20分以內的學生。正常錄取的考生一般是要求達到對應批次以及學校招錄的分數線的。
3、招錄時間不同。
征集志愿因招錄計劃不滿而開展的招生,因此其招錄的時間一般是在對應批次正常招錄時間后面的。即征集志愿的時間要晚于正常招錄時間的。
填報服從調劑需要注意什么
服從專業調劑會影響你意向性的專業錄取,都是由高分開始錄取,比如你報的是財會專業,你已達到這所學校的最低投檔線,但是由于這個專業已經錄滿了,你就會被調劑到其它未被錄滿的專業,而你將去往的專業很可能就是報的人比較少的冷門專業。
服從調劑的確可以保證達到最低投檔線的考生能夠去往該校,卻無法保證能夠學到你填報的專業。但是,越來越多的一本高校實行大類招生。大學給予學生轉專業的機會,所以,服從調劑可以以較低的分數進入高校,不失為一個上好大學的辦法。
如果考生確認他們“服從分配”,一方面,他們增加了被錄取的機會,另一方面,他們接受了根據分配進入學校的義務。轉學和錄取的學校或專業很可能與申請考試的初衷相去甚遠,因此他們應該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你填補空缺,你將優先考慮在空缺招生計劃中部署更好的學校或專業。一旦那些服從部署的人被錄取,他們必須去你被錄取的機構。否則將影響全國招生計劃的完成。因此,對于本專欄,考生不僅要充分關注,而且要認真對待,做出具體明確的陳述。
如果考生選擇服從調劑,無論他是否會被最喜歡的學院或專業錄取,他都應該準備好承擔所有的選擇和后果,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學習和工作的發展方向,所以無論如何都應該謹慎。
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最新介紹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地處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陜西楊凌,是教育部直屬、國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現任黨委書記李興旺、校長吳普特。 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34年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為西北地區最早的高等農林教育學府。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肩負著建設西北、興學興農、培育英才的歷史重任。1999年9月,*、國務院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推進科教體制統籌改革,將同處楊凌的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陜西省農業科學院、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陜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單位合并組建成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行部省院共建機制,賦予學校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使命。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聯合出臺意見繼續深化共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協力支持學校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建校80余年來,一代代西農人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恪守“誠樸勇毅”的校訓,承遠古農神后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形成了“扎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和“團結、求真、堅韌、自信”的西農科學文化,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辦學之路,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設有27個學院(部、所)和研究生院,共有14個博士后流動站,1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74個本科專業。現有7個國家重點學科和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微生物學、地球科學等10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2個學科進入ESI前1‰之列。目前,已發展為全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 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學校即開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長期以來,學校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高素質、國際化”的總體思路,著力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和“三農”情懷,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學術精英、創新創業技術領軍人才和社會發展管理人才。學校高度重視一流本科教育,積極參與“新農科”建設,25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擁有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農學專業通過農科專業(第三級)認證,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4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門,入選國家級“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52種。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有綜合素質教育學院。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鼓勵和支撐學生參加各類高水平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與實踐,三次獲全國“互聯網+”大賽金獎,位居全國農林高校首位。建校以來為社會累計培養輸送各類人才20萬余名,畢業生遍布海內外,有19位校友成為兩院院士,為西北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堅持“頂天”“立地”相結合的科技工作方針,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在農作物遺傳育種與病蟲害防治、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旱區農業高效用水、畜禽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農業生物技術、葡萄與葡萄酒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優勢。建校以來,學校累計獲得各類科技成果6000余項,獲獎成果1800余項。培育出了世界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小麥品種“碧螞1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遠緣雜交小麥良種“小偃6號”,以及我國自主培育和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良蘋果品種“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00億元。合校以來,學校牢記服務旱區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使命,始終站在助推西部大開發、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前沿,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4項,主持完成省部級一等獎9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667件。研究的黃土高原蘋果優質高效綠色生產的系列關鍵技術,支撐引領黃土高原成為世界公認、全國最大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構建的土壤侵蝕調控技術體系,攻克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這一世界難題,助推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為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淀形成了貼近“三農”、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合校以來,學校積極發揮社會服務功能,面向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產業化服務工作。在國內率先探索實踐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與500多個地方政府或龍頭企業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在區域主導產業中心地帶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站28個、示范基地46個,構建了大學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800多億元。積極投身脫貧攻堅,聚焦“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兩大主線,探索出的“三團一隊”定點扶貧工作模式,被教育部推選為“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定點扶貧工作連續三年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價為“好”。在全國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陜西省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建有農民發展學院,為服務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通過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積極拓展國際科技教育合作與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合作交流新格局。先后與全球35個國家152余所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年均1000名國(境)外學者來校開展學術交流。與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聯合開展食品科學與工程和環境科學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資格,現有各類留學生318人。學校國際化辦學實現了由“以外促內”向“走出去作為”的轉變,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已逐步成為我國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和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高地。主導成立的“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影響廣泛。牽頭在絲路沿線國家建立8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和3個海外人才培養基地。與楊凌示范區共建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牽頭成立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組建上合國際聯合實驗室、加入上合組織大學(牽頭現代農業方向)。獲批建設白俄羅斯巴拉諾維奇國立大學孔子課堂。 邁進新時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精神為指引,認真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始終堅持“頂天”“立地”兩個努力方向,持續實施人才強校、國際化、信息化三大戰略,積極承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生態文明、促進人類健康、服務鄉村振興等四大學科使命,努力爭創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未來農業發展、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和校地深度融合發展等“五個標桿”,扎實履行強農興農的歷史重任,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本欄目內容由黨委校長辦公室負責維護數據更新至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