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山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在山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154至470分,位次為591625至231704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山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154至470區間才能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一、山東考多少分能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28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54786名;
2、2022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29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41294名;
3、2022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30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28865名;
4、2021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19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42325名;
5、2021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20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41433名;
6、2021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25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27927名;
7、2020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與服務外包計劃其它):綜合最低分需要15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24695名;
8、2020年山東考生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高職院校與技師學院合作培養計劃其它):綜合最低分需要1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24396名;
二、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在山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200 | 591625 | 省政府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284 | 554786 | 省政府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298 | 541294 | 省政府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309 | 528865 | 省政府 |
2022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456 | 255722 | 省政府 |
2、2021年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193 | 542325 | 省政府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201 | 541552 | 省政府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202 | 541433 | 省政府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250 | 527927 | 省政府 |
2021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460 | 242105 | 省政府 |
3、2020年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154 | 524695 | 省政府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158 | 524571 | 省政府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163 | 524396 | 省政府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256 | 507515 | 省政府 |
2020 | 山東 | 綜合 | - | 2段 | 470 | 231704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提前批院校組成
1.藝術類院校(專業)。例如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交通大學藝術類專業等。
2.軍事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例如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武警部隊工程學院、中國刑警學院等,這些學校僅從名稱就可以辨別。
3.體育類院校(專業)。例如北京體育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
4.國防生。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很多高校都招收國防生。
5.小語種專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部分高校的小語種專業放在提前批次招生。
6.幾所特殊隸屬關系的院校。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等。
7.部分院校的航海類專業。如: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集美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8.極個別師范類院校的部分專業。如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
9.兩所港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專業調配和定向調配什么意思
什么是定向調配
報考定向就業招生學校且愿定向的考生,應填報該校定向專業志愿或勾選該校的“定向調配”欄。錄取時,若填報定向專業志愿考生的生源不足,學校可調配錄取勾選了“定向調配”欄的考生到定向專業。
各批次只在第一志愿中設置定向志愿(平行志愿為A志愿)。報考定向就業招生學校且愿定向的考生,應填報該校定向專業志愿或選擇該校的“定向調配”欄。錄取時,若填報定向專業志愿生源不足,學校可調配錄取選擇了“定向調配”欄的考生到定向專業。國家專項計劃、省屬院校定向培養免費師范生、免費醫學定向和定向培養直招士官志愿不受院校志愿序號和專業“定向調配”志愿的限制。
什么是專業調配
專業調配是指如果你報的那個學校沒錄取你填的志愿專業,但看好你是個人才,想留下你,如果你在專業調配打鉤就可以把你分配到其他專業,不打鉤就可能錄取不到你,打鉤就意味錄取的幾率大些,不打鉤可能因分數不夠而落榜,打鉤就可能調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專業調配和定向調配有什么不同
簡單來說,專業調配是在分數滿足所報院校最低要求時,優先考慮該院校其他專業;而定向調配則是分數滿足所報專業的其他院校的分數線時,優先考慮其他院校的同一專業。
(1)專業調配和定向調配如果你都勾選的話,被錄取的機會比較大。
(2)但是如果都勾選,意味著你會被任何一個專業錄取,畢業后也可能會被安排到定向單位(一般條件相對艱苦一些)工作。你心理要提前有準備。
三、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是2000年10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全日制國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坐落在儒家文化發源地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山東省濟寧市區。地理位置優越,人文底蘊深厚。這里,綠樹成蔭,環境優雅,是讀書求知的理想境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755人,專任教師662人,教授、副教授193人,博士、碩士462人,“雙師型”教師達到90%以上。以企業工程師、技師為主體的兼職教師庫600余人。 學院設16個教學科研單位及20個教輔單位,緊密契合地方裝備制造、文化旅游、全省全國“新硅谷”等支柱產業發展需要,開設16大類59個專業,建成了智能制造、汽車技術、計算機技術、智慧建造、“互聯網+”商務等適應新舊動能轉換的10個優勢專業群。擁有機電、數控、汽車等47個校內實訓中心、3家校中廠,設立400余家校外實訓基地,獲批濟寧市裝備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1個,擁有15個部、省、市級創新平臺。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畢業生就業率98.07%。 建院以來,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重點專業建設為平臺,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以培養模式改革為主線,以文化育人為亮點,抓改革、促創新、求突破,朝著“學生光彩、企業首選、家長滿意、社會信任”的目標邁進,走出了一條“產教互融、校企共同、學崗直通、文化育人”的特色辦學之路。學院不斷優化治理體系、完善制度標準、創新運行機制,大力推進管理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科學化、人本化 “六化”建設,辦學行為更加規范,辦學活力顯著增強,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多元參與的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核心競爭力和社會美譽度明顯提高。獲批國家和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品牌專業群、高水平專業群、專本貫通試點專業、骨干專業等專業建設項目52項,國家和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2個,國家和省級精品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59門,教育部1+X證書試點32個。培育出國家和省級教學團隊9個,省級名師工作室2個,省級創新團隊1個,全國勞動模范、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級突貢專家、省級教學名師、齊魯文化英才、二級教授等15人。承擔國家、省、市及橫向教科研項目345項,榮獲國家和省市級教科研成果獎323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山東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山東省政府文化創新獎2項,學生在技能大賽、文體競賽等國賽、省賽獲獎700余項,3個團支部當選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學院女排榮獲全國高職院校大學生排球聯賽亞軍,省賽8次冠軍,女籃榮獲全省一等獎。學院獲批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省級眾創空間,入選中央電視臺“職業院校百強巡禮”,榮獲山東省校企合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政府文化創新獎、省級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山東最具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 治理體系與監督體系雙元聯動,促管理法制化 1.完善學院治理結構。堅持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完善領導班子工作分工。修訂《黨委會議議事規則》《院長辦公會議議事規則》,嚴格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堅持定期召開黨委會、院長辦公會,通過OA系統發布會議紀要,定期檢查并報告落實情況。成立學院理事會,明確組成規則、職責權限、運行機制,深度參與學院重大事務的咨詢、協商和審議。定期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多元參與、議事協商。依法設立院系兩級學術委員會,明確議事規則,依法行使學術事務決策、審議、咨詢等職權。 2.夯實學院監督體系。學院紀委與監察室合署辦公,通過“三轉”,聚焦紀委監督執紀問責主業。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實行年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年度責任目標“雙清單”制度,制定《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方案》,《作風效能問責實施意見》。成立考核辦公室,制訂《單位年度績效考核辦法》。調整信息公開領導小組,建立信息公開專欄,公開招生考試、財務資產、收費管理、評審評比等信息。 3.專項治理突出問題。開展誠信招生承諾活動,杜絕虛假招生、有償招生。開展學籍信息核查活動,完善學院《學籍管理制度》,確保學籍電子檔案數據準確、程序規范。開展教學標準落地活動,每年組織專業市場調研,調整專業設置,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標準。開展實習管理規范活動,完善《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建立學生頂崗實習信息管理系統,堅持學崗直通,實施頂崗實習“合同三簽”,雙線監控、多元考核。開展平安校園創建活動,落實“一崗雙責”責任制,學院主要領導與各部門、單位負責人簽訂平安校園建設責任書,優化學院《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構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體”的安全防范體系。開展財務管理規范活動,健全財務管理制度。 制度標準與管理程序一體建設,促管理規范化 1.制訂學院章程。堅持依法治校、改革創新、務實管用,學院章程順利通過省教育廳核準。保障了學院科學決策、民主參與、依法治校、規范管理、高效運行。 2.完善決策制度。修訂《黨委會議議事規則》《院長辦公會議議事規則》《學術委員會章程》,制定了《教職工代表大會章程》《學院理事會章程》,規范了民主決策制度、學術決策和社會各界參與決策監督制度。學院教學系部實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保證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 3.健全配套制度。依據《學院章程》,制定和完善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學生管理、教學、科研、考試招生、就業、資產、財務、后勤、安全、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制度,進一步推進了依法治校。 4.優化管理程序。依據制度標準,規范工作程序,細化管理流程,形成規范、科學的內部管理機制。加強對管理制度、標準、規程的宣傳和學習,將落實情況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強化監督、檢查,明確獎懲機制。 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同步推進,促管理科學化 1.細化能力要求。按照國家對職業院校管理人員的專業標準和工作要求,針對學院領導、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分類制訂崗位標準,明確工作任務,細化能力要求,引導管理人員不斷提升崗位勝任力和執行力。 2.加強分層、分類培養培訓。圍繞共性要求、凸顯個性需求,制訂各類管理人員培養培訓方案。舉辦暑期管理干部培訓班;開展領導干部能力提升專題培訓、輔導員專題培訓等系列活動;學院新媒體及時發布國家路線方針政策、最新職教文件、前沿職教理論和創新實踐案例,促進了管理人員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 3.健全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培養、選拔優秀管理人才的科學機制。實行輔導員職級管理,聘任了一批正科級和副科級輔導員。積極推進專業職務競聘改革,實施專業技術崗位首次分級聘用。完善《教職工年度業績考核辦法》,強化目標考核,考核結果緊密對接職業發展、績效收入,激發了內在動力。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管理信息化 1.打造智能校園。以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建設為契機,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信息化建設,建設管理、服務、教學、科研大數據采集制度與平臺,優化管理流程、服務科學決策;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深度融合,建設智能化移動在線學習平臺、教學管理運行控制中心、優質教育共建共享型資源庫支撐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課堂新形態。 2.健全管理信息化運行機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信息管理中心職能定位,確定不同崗位專職人員職責,健全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和技術支持服務體系,保證系統數據的全面、及時、準確和安全。 3.提升教職工信息化應用能力。開展教育信息化專項培訓,舉辦信息化管理和教學大賽,提升管理人員信息化意識,提高應用信息化手段記錄、更新、采集、分析各類數據的能力,不斷增強診斷和改進學院管理的能力。啟動教師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學大賽等活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文化育人與技能培養雙向嵌入,促管理人本化 1.凝練學院核心文化。總結提煉形成 “崇德尚能”校訓、“敬事而信”校風、“誨人不倦”教風、“學而時習”學風,“規范、精進、卓越”” 的人才質量等核心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并通過板報、櫥窗、走廊、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等平臺進行傳播,發揮其在學院管理中的熏陶、引領和激勵作用。 2.創新“三融三進三課堂”文化育人體系。首創“生態樹型”文化育人成長模型。以“品優技高有才藝”人才目標為果,“文化三進”載體為干、枝、葉,“文化三融”內容為陽光、雨露、大氣,“三課堂”為四季輪回體驗,專兼職教師為園丁,“三協同”機制為復合肥,構成“三融三進三課堂”文化育人生態系統,豐富發展了素質教育理論。 3.構建“四位一體”文化育人課程體系。緊抓“課程化”這個文化育人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