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山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沈陽師范大學在山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的分數在441至511分,位次為74755至1201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山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41至511區間才能上沈陽師范大學。
一、山西考多少分能上沈陽師范大學
1、2022年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4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3170名;
2、2022年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B):理科最低分需要44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4755名;
3、2021年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5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2937名;
4、2020年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8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8617名;
5、2022年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48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939名;
6、2021年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010名;
7、2020年山西考生上沈陽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1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835名;
二、沈陽師范大學在山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沈陽師范大學在山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山西 | 理科 | 本二A | 443 | 73170 | 省政府 |
2022 | 山西 | 理科 | 本二B | 441 | 74755 | 省政府 |
2022 | 山西 | 文科 | 本二A | 483 | 14939 | 省政府 |
2、2021年沈陽師范大學在山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山西 | 理科 | 本二A | 457 | 62937 | 省政府 |
2021 | 山西 | 文科 | 本二A | 513 | 12010 | 省政府 |
3、2020年沈陽師范大學在山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山西 | 理科 | 本二A | 481 | 68617 | 省政府 |
2020 | 山西 | 文科 | 本二A | 511 | 12835 | 省政府 |
為什么211院校會招二本考生
這些211院校中的冷門專業或者新創辦的專業就處于一種不尷不尬的境地。這些專業如果仍以一本的分數線來招生就會面臨招不滿的情況,完不成學校的招生任務,因此才降到二本的招生中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些地域性標志院校的211院校,面向本地區考生會有一些二本專業開放。
因此即使是本科二批次錄取的考生也是211院校畢業的名牌畢業學生,對于那些專業要求不高,喜歡名校光環的考生,211院校的二本專業是個不錯的選擇。
錄取分數低的一本大學有哪些
大學名稱 | 辦學層次 |
沈陽理工大學 | 一本 |
北京師范大學- | 一本 |
上海電機學院 | 一本 |
廣西醫科大學 | 一本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一本 |
江西理工大學 | 一本 |
河北工程大學 | 一本 |
北京聯合大學 | 一本 |
河北大學 | 一本 |
遼寧科技大學 | 一本 |
華北理工大學 | 一本 |
海南醫學院 | 一本 |
安徽財經大學 | 一本 |
河北師范大學 | 一本 |
新疆醫科大學 | 一本 |
吉林財經大學 | 一本 |
湖南工業大學 | 一本 |
青島科技大學 | 一本 |
華僑大學 | 一本 |
大連民族大學 | 一本 |
長春中醫藥大學 | 一本 |
湖南商學院 | 一本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 | 一本 |
湖北中醫藥大學 | 一本 |
三、沈陽師范大學最新介紹
沈陽師范大學隸屬遼寧省人民政府,始建于1951年,前身為東北教育學院,1953年更名為沈陽師范學院,是當時東北地區創辦最早的兩所本科師范院校之一。1965年更名為遼寧第一師范學院,1978年恢復沈陽師范學院校名。2000年,學校成功換建新校園,為學校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02年,遼寧省政府決定并經教育部批準,沈陽師范學院與遼寧教育學院合并組建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2021年,學校黨委先后兩次榮獲遼寧省委“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20年,學校進入“上海軟科”全國最好大學排名200強;2021年,排名又有新躍升。 學校占地面積12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5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0272人,碩士研究生3670人,長短期留學生1100人。設有26個二級學院和19個校屬館、部、中心、研究所及附屬機構。在黎巴嫩、約旦、烏克蘭設有孔子學院共3所,在巴基斯坦開設網絡中文課堂1個;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教育行政學院、遼寧省電化教育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遼寧省幼兒師資培訓中心均設在我校。 學校現有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2243人,專任教師1348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34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7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67人。現有“*”特聘教授1人,國家“*”領軍人才(教學名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專業社會工作領軍人才1人,省優秀專家5人,省“興遼英才計劃”29人(攀登學者3人、特聘教授1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1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教學名師2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省“四個一批”人才2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11人,省高校本科教學名師16人,省創新人才支持計劃16人,省“興遼英才計劃”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13個。 學校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協調發展的育人體系。現有本科專業77個,國家一流專業1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個、教育部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1個、教育部卓越中學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31個、省級優勢特色專業5個、省級大學生創業項目選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2個、省級教學團隊8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3個、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省級一流課程91門。學校是優秀應屆本科生推免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單位,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京劇),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修研習培訓基地,中國政府和孔子學院獎學金留學生接受單位、商務部援外培訓承辦基地。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9大學科,在2020年上海軟科最好大學排名中進入TOP200,2021年又提升4個位次。現有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2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教育學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A類層次,建有3個國家二級學會,入選“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權威來源機構”。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教育學進入全國同學科前20-30%。教育碩士獲批東北地區首批全國教育碩士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獲得B,位列遼寧第一、東北第二。 學校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理念,不斷提高科研工作核心競爭力。學校現有省級及以上科技類創新平臺24個,其中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1個、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1個、重點實驗室1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協同創新中心2個、校地校企研究院2個、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個、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個、星創天地1個;省級及以上人文社科類創新平臺38個,其中研究基地33個、校地校企研究院2個、新型智庫3個;省級科研團隊24個,其中創新團隊13個、教育決策咨詢研究團隊2個、科技特派團8個、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團1個。學校近五年獲批國家級項目207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7項;獲批省級以上政府獎97項,學校教師出版著作517部,授權專利30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7192篇。學校共發表6篇《自然》雜志學術論文和1篇《科學》雜志學術論文,在中國CNS論文排行榜100強,位居遼寧省第1位,全國第18位。 學校秉承開放辦學和合作共贏的理念,創新機制、提質增效,拓展與世界高水平大學的深度合作。目前,與五大洲32個國家及地區的158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個,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高校開展聯合培養博士項目4個;設有黎巴嫩、約旦、烏克蘭海外孔子學院3所和巴基斯坦網絡中文課堂1個;部級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1個,部級國別區域研究中心1個;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和孔子學院獎學金接受單位、商務部援外培訓承辦單位、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外派漢語師資崗前培訓單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管理分會副理事長單位、遼寧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單位和來華分會會長單位、遼寧省來華留學示范建設高校、遼寧省孔子學院合作大學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遼寧省政府外事交流員接收和派出單位、遼寧省“兩岸大學生交流基地”。 面向未來,學校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教育工作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全國和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奮力推進“六大突破”,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爭創特色一流,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打造一批全國一流的支柱性、標志性學科專業,服務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建成優勢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師范大學不懈奮斗。 (文中數據截止時間為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