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陜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內江師范學院在陜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陜西考生上內江師范學院的分數在416至494分,位次為80230至17065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陜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16至494區間才能上內江師范學院。
一、陜西考多少分能上內江師范學院
1、2022年陜西考生上內江師范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190名;
2、2021年陜西考生上內江師范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7665名;
3、2020年陜西考生上內江師范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0230名;
4、2022年陜西考生上內江師范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7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065名;
5、2021年陜西考生上內江師范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8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289名;
6、2020年陜西考生上內江師范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9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0641名;
二、內江師范學院在陜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內江師范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435 | 71190 | 省政府 |
2022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477 | 17065 | 省政府 |
2、2021年內江師范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416 | 77665 | 省政府 |
2021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480 | 19289 | 省政府 |
3、2020年內江師范學院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426 | 80230 | 省政府 |
2020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494 | 20641 | 省政府 |
二本三本合并是取消三本了嗎
在本科批次的合并過程當中,不同省份進行了不同的嘗試。有的省份將本科一批二批合并為本科普通批。有的省份卻是選擇了將二批和三批合并。還有的省份合并了專科批次。
其實還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官方本沒有一本和二本的說法,一本和二本是來自于民間。批次只是為了方便招生。其實不論一批與二批合,還是二批與三批合,還是合并專科批次,不過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罷了。
優先一個批次的,仍然對有生源有優先的選拔權。提前一個批次報考的,仍然有優先選擇學校的權利。
取消三本,合并一本二本,指的是錄取批次,而不是取消了一二三本院校。很多省份是完全沒有三本批次的說法了,其實取消三本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公平的。因為三本生的分數相比一本來說很低,但也是國家承認的本科學歷,畢業之后也沒人會仔細詢問是幾本,這樣也加大了本科生的競爭壓力。
說提前批是個坑的原因
之所以說提前批是個坑是因為有以下缺點:
1、容易出現高分低就。提前批的壞處是并非所有提前批院校都是重點大學,報考有可能出現高分低就的情況。一旦被提前批錄取,就不能再參與其他本科等批次的錄取了。
2、職業前景受限。提前批包括師范院校、軍隊院校、司法院校、警部院校等其他一些綜合大學的某些專業,一般說來提前批是沒有壞處的,因為這只是考生的一個選擇,是為那些有志于軍隊,師范的考生提供一個機會。同樣的,如果你被師范或軍隊或司法等院校入取,將來你從事這些職業的可能性將會很高,想半路跳槽或者自己下海的話就會比較困難些了。所以總的一點就是如果你有意于參軍,當法官律師或教師等,你可以考慮提前批,若沒有此意愿的話,還是填好第一志愿吧。
三、內江師范學院最新介紹
內江師范學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四川省教育廳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學校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軸重要節點城市——四川省內江市,這里風景如畫、人文薈萃,涌現出了孔子之師萇弘、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巨子范長江等杰出英才,素有“川中樞紐、成渝之心”“大千故里、書畫之鄉”美譽,是讀書治學的理想之地。 學校于1956年舉辦高等教育,2000年升本建院。在65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秉承“明德、博學、篤行、創新”的校訓,踐行“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發揚“團結奮進、負重自強”的內師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省屬同類院校中辦學條件優、學科門類齊、綜合實力強,融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普通本專科教育、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于一體的本科院校。學校在“軟科2021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第348名,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2019中國大學評價》600強排行榜中位列第458位。近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公共機構節能示范單位”“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四川省先進單位”“四川省文明校園”“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園”等榮譽稱號。 辦學資源富集,學科門類齊全。學校現占地3115畝(含新校區已過戶土地),有校舍88萬平方米(含新校區已建成但未交付使用),館藏紙質圖書193萬余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08億元。學校設有19個二級學院,64個本科專業(招生專業55個),其中師范專業17個,涵蓋文學、理學、工學、農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藝術學10個學科門類。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留學生、研究生約19000人。 聚焦立德樹人,育人成效顯著。學校緊緊圍繞“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3+2+3”學科建設,小學教育、水產養殖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美術學、漢語言文學、化學、思想政治教育、軟件工程8個專業被確立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扎實推進振興本科教育,深入實施“三分式”人才培養改革,先后獲國家級、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9項;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81項;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7個;省級教改項目63項;省級應用型本科示范專業建設項目4個;擁有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12門,省級“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11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2個。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四川省師范生教學能力大賽等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1300余項,在高教學會發布的“2016-2020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位列第47名。學校堅持培養“三心三能三精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2019中國大學本科生就業質量排行榜中位列第243位(居全省第7位)。 堅持引培并舉,師資力量雄厚。學校現有教職工1418人,其中專任教師1128人,正、副高級職稱505人;碩、博士886人,有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省教學名師、省優秀教師等22人;內江市首批“三百計劃”創新人才、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等13人,內江市創新人才團隊1個;聘請有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專家學者200余人擔任兼職教授。 堅持協同創新,科研成果豐碩。學校現建有首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峨眉武術”傳承基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長江上游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實驗室”“數據恢復實驗室”;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張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廉潔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術文化普及基地”。擁有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四川省省屬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省社科聯高水平團隊、院士專家工作站9個。近五年來,學校獲資助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20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作品)6300余篇(件);出版專(編、譯)著200余部;主持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00余項;獲四川省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7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獎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5項。 服務地方有力,政產學研用全面深化。近五年,學校先后與隆昌市人民政府、遂寧市教育局、自貢市教育和體育局、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等174個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建有實訓實習基地425個;與內江高新區管委會合作共建地理信息測繪、北斗定位智慧醫療、礦產與工程地質3個博士工作站;建有BIM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頁巖氣開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環境污染防治工程實驗室等5個內江市工程實驗室;10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學校多名教師進入內江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庫、擔任企業專門科技顧問;畢業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深受基層用人單位青睞,有力促進了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積極參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定點幫扶越西縣大花鄉深溝村、茂縣東興鎮嶺崗村等地,利用學校科教優勢開展教育扶貧、智力扶貧、文化扶貧,選派師范專業優秀學生開展“頂崗實習涼山支教”計劃,持續實施越西縣“免費學歷提升”項目,近三年培訓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上千人次。 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大力實施國際化辦學工程。學校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先后與20余個國(境)外高校建立校際交流合作關系,開展師生互訪、合作辦學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項目40余個,其中,在泰國、韓國、美國等8個國家構建了國際化學生實踐、就業平臺。重視培養學生全球視野,專設“學生國(境)外研修獎學金”,每年從大二學生中遴選1%品學兼優的學生赴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研修。 沱江黌門,弦歌鏗鏘。在新的發展時期,學校將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緊緊圍繞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融入“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加速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穩步提高辦學質量和協同創新能力,奮力建設新時代師范大學,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