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陜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西華大學在陜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的分數在297至549分,位次為142445至7035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陜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97至549區間才能上西華大學。
一、陜西考多少分能上西華大學
1、2022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7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2867名;
2、2021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7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2074名;
3、2021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29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2445名;
4、2020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8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1176名;
5、2020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分,錄取最低位次為-名;
6、2021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3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096名;
7、2020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4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035名;
8、2020年陜西考生上西華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分,錄取最低位次為-名;
二、西華大學在陜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西華大學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陜西 | 理科 | 本一 | 478 | 42867 | 省政府 |
2022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 | - | 省政府 |
2022 | 陜西 | 文科 | 本一 | 517 | 7084 | 省政府 |
2022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 | - | 省政府 |
2、2021年西華大學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陜西 | 理科 | 本一 | 473 | 42074 | 省政府 |
2021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297 | 142445 | 省政府 |
2021 | 陜西 | 文科 | 本一 | 532 | 7096 | 省政府 |
2021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403 | 46610 | 省政府 |
3、2020年西華大學在陜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陜西 | 理科 | 本一 | 486 | 41176 | 省政府 |
2020 | 陜西 | 理科 | 本二 | - | - | 省政府 |
2020 | 陜西 | 文科 | 本一 | 549 | 7035 | 省政府 |
2020 | 陜西 | 文科 | 本二 | - | - | 省政府 |
每年高考填報志愿時間
1、每年高考填報志愿時間大概在高考成績公布后的3天后開始,就是考試結束后約20天左右的時間,具體每個省份可能相差幾天,考生要實時關注小編哦。
2、高考志愿在不同的省份是有不同的填報時間的,所以考生要時刻關注本省高考志愿填報時間,以免因為時間的原因,而耽誤志愿的報考。
3、另外,高考志愿是分批次錄取的,本科和專科的填報時間不同,甚至不同的本科批次都有不同的志愿填報時間。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個批次錄取結束后才開始進行下一個錄取批次。所以考生一定要時刻關注高考志愿填報時間。
4、從每年的志愿填報時間上來看,一般高考結束后二十天左右成績就會公布,而成績公布幾天后就會開始填報高考志愿了。去年大部分的省市的提前批和本科填報志愿時間都是從6月25號左右開始的,而?浦驹柑顖髸r間則是比較晚,可能會在7月末8月初,也可能會在7月份,主要還是要看各省市的安排。
5、高考志愿填報時間每年都會根據高考錄取工作的實際情況來作出一些調整和變化,但是變化不會很大,考生想知道高考后多久填報志愿,也可以去本省市的考試院,參考一下去年的志愿填報時間。
高考的省排名有什么用
排名能夠說明個人分數在全省學生中的位置,可以根據排名去更好的填報志愿。
高考招生按比例分配錄取,把全省排名與各個高校的招生人數與往年錄取情況作參照,可以知道自身能報考哪些層次的學校。根據分數按百分比劃檔,一、二本線不是說考多少分過線就可,其實排名更重要。
排名決定了個人分數段及排名附近分數段人數、密集程度。兩者幫助估計志愿報考形勢,具體可以進行各種估計揣測,以求報考志愿穩妥。排名和分數段密集程度都是初步劃定志愿范圍后的參考和輔助。
三、西華大學最新介紹
西華大學是四川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重點支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始建于1960年,時名四川農業機械學院,是為貫徹毛澤東同志關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重要指示,國家在當時的七個大區分別布點建設的農業機械本科院校之一,建校當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學校1978年被四川省確定為六所重點高校之一,1982年成為全國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83年更名為四川工業學院,198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0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四川工業學院與成都師范高等?茖W校合并組建西華大學。2008年四川經濟管理學院整體并入西華大學。 建校61年來,學校堅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服務定位,秉持“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訓,傳承“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優良辦學傳統,主動適應國家和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內涵提升,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合作,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辦學聲譽卓著。 學,F有四個校區,校園面積近4000畝,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雅宜人,榮獲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園、四川省綠化模范單位稱號,是讀書治學的理想之地。校本部位于成都市金牛區,彭州校區位于成都彭州市,人南校區位于成都市武侯區,宜賓校區位于四川首個省級新區宜賓三江新區。學校教學科研及體育設施齊備,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1060萬冊(件),是全國收藏《中華再造善本叢書》的100所高校之一。 學校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不斷壯大。擁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 1000余名,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引進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等150余人次。學校還聘請了一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國內外著名專家擔任學校特聘教授。 學校始終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興校辦學的根本任務,以本科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為主體,不斷健全育人體系,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現有22個學科型學院,全日制在校學生4.5萬余人,舉辦有工、理、管、法、經、藝、文、教、農、醫等10個學科門類,擁有2個省一流學科、8個省級重點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9個本科專業2021年招生,具有面向全國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擁有國家和省級一流專業、特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以及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等60余個次。5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獲批教育部新工科項目、新農科項目、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200余個。辦學61年來,培養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美國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任志鋒、東方電氣集團首席專家石清華、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等校友為代表的各類人才28萬余名,已經成為四川省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強化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推進科教融合,重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擁有國家級教學示范基地,建有省級大學科技園和省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是四川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五年,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國內外重大學科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820余項、部省級獎2860余項;在全國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總決賽中獲唯一特等獎,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際特等獎提名,在世界技能大賽“汽車技術”項目中實現我國該賽項上獎牌零的突破并獲得銀牌。 學校重視網絡育人和文化育人,藝體教育特色鮮明。學校是“易班”網絡思政平臺全國推廣第一所試點高校、全國易班共建示范高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等上級領導來校調研指導易班工作。學校榮獲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九屆優秀成果特等獎。學校招收乒乓球、跆拳道、足球高水平運動隊學生;奧運冠軍陳龍燦執教學校,帶領乒乓球高水平運動隊獲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乒乓球男團冠軍;西華啦啦操獲世界啦啦操錦標賽第三名。學校獲得全國高!靶@好聲音”比賽兩屆冠軍、一屆亞軍;學生藝術團多次參加央視春晚等文藝演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好評,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學校被評為四川省就業先進單位。 學校面向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區域發展戰略開展科學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不斷提升。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民委國別區域研究中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院、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部省級平臺近20個。學校凝聚學科科研優勢,努力服務四川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牽頭編制四川省農業裝備、川菜產業、智能與新能源汽車三大產業攻關路線圖。近三年承擔國家和部省級重點科研課題400余項,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部省級以上各類成果獎30余項。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深化國內合作和國際交流。學校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高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天府創新研究院”;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開展農機和食品領域合作;與省農業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政府廳局分別共建“四川現代農業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應急管理學院”“四川質量發展研究院”。學校建有國家民委“日本應急管理研究中心”、省“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省“國際科技合作(澳新)研究院”;與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印尼等10余個國家的70余所高校廣泛開展人才聯合培養、學術及科研合作,加強中外人文交流;與印尼三一一大學共建孔子學院;近年來留學生規模大幅增長。 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全體西華人正以昂揚的精神風貌,改革創新,砥礪奮進,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國內知名的重點綜合性大學,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數據更新截止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