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考過后有一些同學報考的學校和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說自己堅定自己的能力應該匹配更好的。就會有一種現象就是高考志愿被錄取了,但是不想去讀,那么高考錄取了可以不去嗎會對考生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上海高考錄取了可以不去嗎
根據教育部規定,考生被錄取后,高校和考生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退檔。考生今年也不得再填報任何志愿、不得再被其他學校錄取。
對未經高校同意逾期不報到的考生,視為自行放棄入學資格。高校將自行放棄入學資格的考生名單(含考生號)按生源所在省(區、市)分別匯總,于本校規定的正常報到截止日期后20日之內傳報有關生源所在省級招辦。
學校將對考生作自動退學處理,但這一般不會影響考生復讀參加來年的高考。
二、上海高考填報指南
了解外部信息
比如,部分新高考地區實行“院校專業組”或“專業(類)+院校”的志愿填報模式。再比如,藝術、體育、軍事、師范等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專業會在提前批次錄取。各地區實行的志愿填報方式和要求不同,不同專業也要求各異,考生們要結合自身需要了解相應的官方信息。
充分探索自己
填報志愿與我們未來的生涯規劃息息相關,我們有必要在明晰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和價值觀等特點后,再選擇與自己匹配的專業。
探索自己可以通過回顧自己的成就事件、重要生活事件,從中挖掘自身特質。如高考生小彤談到自己的高光時刻是“中考后幫鄰居小孩補習數學,通過邏輯推理游戲讓小孩喜歡數學”,這一事件體現了小彤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語言表達和人際溝通能力,那么小彤或許可以考慮與社交、理科相關的專業,比如數學。考生們可以通過回憶自己的人生歷程、與熟悉的親朋好友聊天,發掘自己各方面的特征。
除了事件回顧法,也可以使用量表進行心理測量,如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多元智能量表、“大五”人格測驗等。考生可以借助心理量表幫助認識自己,但切記量表只是發揮輔助作用,不能全然依賴測量的結果。
第三步
結合內外信息確定大致選項
當考生收集了足夠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就可以依據高考成績或者預估的成績,劃定可以報考的大學和專業的層次及范圍。一般而言,考生可以參照近年分數線,在自身高考成績上下浮動20分左右確定考慮的區間。考生可以綜合考慮自己的選科組合、喜歡的城市、大學、專業等自己比較在意的條件,預設報考范圍。比如小彤作為南方人,擔心不適應北方的氣候條件和生活習慣,喜歡江浙滬一帶的南方城市,想選擇理科類的師范專業,或者語言類專業,符合她開朗的性格、擅長社交的能力特點以及助人為樂的職業價值觀。
當考生結合自己的成績劃定報考范圍后,就可以通過網上資料檢索、人物訪談、實地體驗等方法,在確保對大學和專業具有真實、客觀、全面的認識后,羅列可能的選項。比如小彤的成績在數次模擬考中都是高于特控線的,她通過網絡資源了解到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幾所師范學校的英語、心理學、物理學專業排名和培養目標比較符合她以后想成為教師的職業規劃;她還詢問高中老師這些專業的就業前景、教師職業的工作內容和能力要求等情況,通過高校官方微信了解了學校的辦學情況,并通過VR全景漫游欣賞了校園風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了解專業的過程中,考生切勿望文生義,尤其對名稱相似的專業,要進一步查詢和確認其學習內容和就業方向。比如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看起來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習計算機軟件相關內容,而電子科學與技術則是研究微電子、光電子、集成電路等領域。
對于熱門專業與新興專業,如近兩年多所高校新增的人工智能專業,考生要仔細了解,謹慎考慮。當下熱門,不代表未來發展走向一路長虹,且熱門專業可能競爭激烈。對于就業方向比較單一的專業,如選擇工科、醫科類專業的考生,其實相當于已經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那么考生要深思熟慮,明確自己是否喜歡相應的工作,也要了解清楚相關崗位是否對學歷條件有具體要求,比如是否需要進一步攻讀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
第四步
結合高考成績、自身需求和歷年分數線
排定志愿順序
按照“前面的志愿沖一沖,中間的志愿穩一穩,后面的志愿保一保、墊一墊”的原則,確定自己填報志愿的順序。如果考生們發現因為分數線相近或者志愿數量有限而無法確定時,可以借助態勢分析、決策平衡單等幫助理性決策的分析工具。比如小彤把自己糾結的幾個選項都列出來,綜合比較自己關注的地理位置、師資力量、典型就業領域等,進行利弊分析,幫助確定志愿。
一些考生往往糾結于選項各有所長,如A選項地理位置優越,B選項學校名氣大,C選項是重點專業。到底城市、大學、專業,哪個更重要呢?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明確了意向專業的考生,可以選擇專業實力更強的高校。比如,我從初中開始就想學心理學專業,第一志愿選擇了某所心理學專業排名前五的大學,其實我的成績可以選擇另一所名氣更大的重點大學,但因為那所大學的心理學專業排名靠后,所以我沒有將它設為第一志愿。而對于沒有特定專業偏好的考生,可以優先考慮學校。一些公司招聘,尤其是文科、商科類工作招聘時,可能更為注重學校層次。有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非常依賴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在這些情況下,考生要多多考慮“城市”因素。比如近幾年薪資水平比較高的行業集中于互聯網與高科技領域,而這類工作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需求量最大。
如果始終無法選定心愿怎么辦?
如果始終無法選定志愿,可以多汲取經驗人士的意見,但我們只需聆聽他們給予的信息與分析,最終做出選擇、為選擇承擔責任的,還是唯有自己。如果考生與父母意見不一致,要充分共享信息,耐心溝通。如果彼此想法實在無法統一,可以找一位中立的“第三方”參與討論。比如我當年高考想填報心理學專業,我父母并不支持,也不了解心理學專業,于是我聯系了擔任高中教師的舅舅,舅舅跟我父母科普了心理學專業的前景,我父母打消了疑慮,最終支持了我的決定。
在最終決策時,考生們也要注意消除認知偏差,比如不要一味聽信他人敘述的不愉快的在校經歷等鮮活事例,而忽略該大學的實際辦學成果和對大量學生所做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這些更為可靠、全面的事實。
請各位高考生正視志愿填報,既不草率決定、盲目選擇,也不執著于“一考定終身”。其實進入大學和職場后依然有多種選擇,有很多機會可以彎道超越。祝愿高考生們找到最適合自己萌芽的大學專業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