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第一次使用了“為人民服務”的科學概念,
在黨的章程中第一次申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人的宗旨觀是在黨的七大制定的黨章中.黨章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系”,“每個黨員都必須理解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用心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和了解他們的迫切需要,并幫助他們組織起來,為實現他們的需要而斗爭.每一個黨員都必須決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同時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眾,啟發與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中國共產黨必須經常警戒自己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性,必須經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內部的尾巴主義、命令主義、關門主義、官僚主義與軍閥主義等脫離群眾的錯誤傾向”.這一系列科學的論述標志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黨的宗旨的完全確立.
“為人民服務”是我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它源于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作的一次著名的演講。當時,在為戰士張思德舉行的追悼大會上,毛澤東*第一次從理論上深刻闡明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個演講經整理后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和國民黨統治區《新華日報》等報紙上,1953年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1944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新聞工作者時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此,“為人民服務”表述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題為《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中,毛澤東*說:“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在現時,為著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在將來,為著團結全國人民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在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他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也是在黨的七大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這句話被寫入了黨章。
而且其后又寫入憲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法定義務。 《憲法》第18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從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級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將其作為座右銘和行動口號加以使用。
毛澤東之后的歷屆領導人也都堅持并不斷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鄧小平主張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來檢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領導就是服務”,從而把執政黨的領導作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緊密地聯系起來。江澤民明確提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胡錦濤強調:黨員干部一定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指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對于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至關重要。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