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創始于2003年,聯合國的專門機構指定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作為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該節日設立主要用于推動各國政府和社會進一步重視人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
調查內容
居住條件,人們很容易和住宅面積聯系起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在90年代到2000年的戶均居住面積:瑞典是72平方米,英國為97.9平方米,法國是86.4平方米,日本92平方米,美國177.5平方米,前蘇聯72.4平方米,那么我國的城市戶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65平方米國。可是在二、三十年以前,我們的居住環境還是比較簡陋的。在80年代,我國的人均居住面積還只有3.6平方米,而人均建筑面積已經達到30.1平方米。鄉村的土坯房,已經被別墅式的磚瓦房取代;內蒙古的游牧民族,也已經在定居的草場蓋起了幢幢小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城市規劃帶來的拆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斷的變化。
住房體制
編輯 語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住房體制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原來的公有房已經大部分被私人買下。大城市房屋自有率已達70%?80%,房屋已經是家庭財產的重要部分。
1、第三世界青年日的具體日期是幾月幾日
2、第三世界青年日設立目的及由來和意義
3、第三世界青年日是什么意思及由來是什么
4、世界清潔地球日是什么節日及怎樣保護地球環境
5、世界清潔地球日設立的意義是什么及歷年的主題是什么
6、世界清潔地球日是每年的哪一天及來源是什么
7、國際聲援南非日的由來及南非在世界中的地位怎么樣
8、國際氣象節和世界氣象日是同一個意思嗎
9、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分別是什么
10、世界環境日宣傳標語都有哪些
人們住房面積增長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居住品質的提高。除了開始在裝修上大下文章之外,大家對居住小區的環境也越來越挑剔。在德國,這種對于居住品質的提高,大約在1987年。它的標志是第一次出現用于住宅維修、改造的資金投入要大于新建住宅的資金投入。
人們在選擇住房時,已經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大面積,而是在80到100平方米的這個區間,是比較經濟、合理、適用的套型。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已經不僅僅是自己家里的那幾十平方,社區環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在購買房子時,消費者已經把居住的節能、無污染、社區的綠化、周邊的設施做為購房的重要參考指數。另外,還有許多人開始選擇自己工作、居住、養老的城市。人們在選擇居住的地點時,已經不僅滿足與自家房內的大小和周邊的小環境,也開始對社區、城市大環境的各個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元因素均衡發展的城市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