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家庭背景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情況,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這樣才會有說服力。每個家庭都是有特點的,不同的類型應使用不同的方法。學生的家庭背景,平常生活的環境都是影響學生性格及學習的重要方面。
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當對家長的職業,文化水平,年齡,家教思想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不同層次的家庭需要用到不同的溝通方法。但是在了解家庭背景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與各個家庭保持一定距離,凡事都有度,不能過分親密。一旦關系親密后,教師很容易參與到家庭矛盾中,再者學生會產生優越感,這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要以誠相待
1、主動聯系家長
當學生的某些方面差強人意時,教師一定要主動聯系家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誠意。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這個時候的家長,一方面想讓孩子實現自己的教育愿望,急切又熱情地想要得到老師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持有審視的態度。因此在這段時期內一定要創建與家長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圍。
2、家長來后主動讓座、倒水,表示尊重
不管家長是以平和的心態還是憤怒的面孔出現在你面前,老師都應當給予家長充分的尊重。家長如果心平氣和的話,那一杯水,一個座位都會拉近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這樣溝通起來比較容易。如果家長是抱著打架的心態出現在辦公室的話,那老師的一杯水會澆滅家長心中憤怒的火苗,為后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3、不要當著家長的面訓斥他的孩子
在家長心里自己的孩子總是最優秀的!如果當面訓斥,家長心里肯定不舒服。把家長叫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平心靜氣地談談孩子的情況,直到最后達成一致意見。當家長了解到學校交流合作的氛圍及老師們都是在非常耐心的進行教育工作后,他們自然會覺得將自己的孩子放到這樣的環境中非常放心。
4、態度一定要誠懇
家長都希望老師能經常征求并尊重他們的意見,所以和家長及時溝通很重要,這樣能讓家長覺得老師比較民主,善良,有利于交流溝通。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自己當成家長,設身處地的從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實際而有效的指導是家長們迫切需要的。教師要多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家長,這樣更有利于取得家長的信任和配合。
5、抓住每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老師要及時把孩子的表現情況與父母交流,并積極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這樣直接地、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是一種非常有針對性的溝通,而且取得的成效比較大。
6、選擇合適的家訪時間
家訪應因人而異,有的學生適合家訪,而有些學生可以不用。一定要在恰當的時間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家訪,可以利用公共假期或家長下班后比較空閑的時間。家訪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正確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實事求是,并且應提出較為合理的建議和措施。切忌一進門就開始抱怨學生不聽話不愛學習等缺點,這樣只會讓家長產生反感心理。要先表揚孩子的優點,讓家長對學生有信心,然后再提出缺點及老師的建議,讓家長幫忙改進。這樣的家訪才是有積極意義的,能確實幫助到孩子學習的。
三、要講究說話藝術
老師的工作是非常煩瑣而又細致的,這種幾乎每天的面對面接觸需要老師保持清醒的頭腦與良好的心態,如若不注意說話方式,帶著情緒與家長交流,那效果肯定差強人意。教師態度一定要誠懇,面對不同的家長說話方式應因人而異。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眼中的寶貝都是聰明伶俐,乖巧可愛的。所以跟家長交流時,對孩子的情況一定要多贊美少批評。老師不起眼的一句贊揚的話將會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會成為家長的動力。
只有這樣才能使家長在交流的過程中慢慢接受孩子的缺點,更有利于解決孩子的問題。在敘述學生的錯誤時語氣應當委婉,也要請家長不要擔心,讓家長耐心的和教師配合,幫助孩子渡過難關。教育好孩子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目標,老師應當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對孩子的重視和關注。
四、形成一致意見
教師和家長溝通的最終目的都是幫孩子解決問題,在經過合理而又全面的交談之后一定要形成一致意見,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教師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家長,得到家長的有效配合才能省時高效地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樣的溝通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走入同一軌道,對學生的成長十分有利。
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訓斥家長,畢竟家長不是學生,家長的素養并不是說提高就提高的,盛氣凌人的態度只會引起家長的反感。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交談中和家長形成一致意見后,便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和家長的交流溝通不僅應當誠懇,而且應注意溝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就一定會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校和家庭的關系密切,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因此家校之間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怎樣與家長溝通,直接關系到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關系到教師的工作能否得到家長的肯定。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掌握了溝通的竅門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