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曉景·其一》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翻譯】
竹外的桃花綻出三兩枝,鳧鴨已先領略到春水的暖意。遍地蔞蒿,蘆葦露出短芽,正是河豚與潮俱上之時。
【賞析】
題畫詩是蘇軾詩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軾以詩人和畫家的雙重身分創作題畫詩,在理解、鑒賞和表現上都具有獨到之處,達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不少作品成為不朽的傳世之作,《惠崇春江曉景》便是其中之一。
《惠崇春江曉景》是蘇軾為僧人惠崇所作畫的題詩。全詩雖只短短的四句28字,但卻很好地傳達了原畫的精神,使人見詩如見畫。今天,雖然已無從看到惠崇的畫,但通過蘇軾的詩,我們卻能領略到畫的景物、布局,以至畫的意境。那是一幅初春的景致吧!綠色的竹子外開放著兩三枝桃花,鴨子浮在水面上,滿地的蔞蒿,蘆葦剛剛發出新芽。詩人以傳神的筆觸,向我們傳達著春的生機。且不說那兩三枝桃花和短短蘆芽所透露的春意,單是一筆水上的戲鴨,便已從鴨的感受,寫出春的悄然來臨,點染了春的氣息,傳達出無盡的欣喜。蘇軾的詩句,使惠崇的畫意更具神韻。
《惠崇春江曉景》作為一首優秀的題畫詩,不僅傳達了原畫的意境,而且在對原畫的闡述中,融入了蘇軾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情趣。詩人面對畫面上的鳧鴨,想象著鴨已率先感受到春天給江水帶來的暖意。通過“知”這個動詞,賦予畫中鴨以生命,給靜止的畫面以動感,以生機。“春江水暖鴨先知”,已不僅是惠崇畫中所表現的內容,而且是詩人想象的結晶,是詩人的心靈的發揮。
惠崇的畫,為詩人的詠嘆提供了基點;蘇軾的詩,則借惠崇之畫寓自己之情,在空間藝術與語言藝術的轉化中,創造出一個新的境界。詩的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是惠崇畫中所沒有的,完全屬于詩人對畫意的擴展。這是一種空間藝術所無法直接表達的思緒,是詩人面對惠崇的春江曉景圖所產生的聯想。是作者看到蒿、蘆這些與河豚有關的景物(據說河豚食蒿、蘆則肥)后的觸發,或許還受到了梅堯臣詩句“春洲生獲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的啟迪。以此傳出詩人對春的感知,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惠崇春江曉景》是一首題畫詩,但卻沒有停留于惠崇的畫面,而是以詩人自己的想象、聯想,豐富了畫的內涵與情趣,并以成功的意境創造,使詩具有了獨立的藝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