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手抄報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工具。它就相當于縮小版的黑板報。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是防校園欺凌手抄報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校園欺凌往往會使受害者心生恐懼,害怕與人交往,甚至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抵觸乃至仇視心理。
在被同學用凳子砸、被關進廁所、被辱罵之后,凌瀟瀟找到老師訴說了自己的遭遇,但老師的反應讓她更加心寒,老師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
“我今年21歲了,當我夢見初中時候的事情,有時還是會發著抖醒過來。”凌瀟瀟(化名)回憶起十年前的場景,依舊心有余悸。
小學畢業后,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凌瀟瀟從城區學校轉到了城郊的機關子弟學校,轉學生、成績好,又因為是課代表,會登記不交作業的同學,這樣的幾個標簽加在了凌瀟瀟身上,不到兩個月,她就成了班里同學的欺凌對象。
扯頭發、扇耳光、被關進廁所里,男生負責打,女生負責罵,在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無果后,凌瀟瀟寫了一份遺書。
“無非一死,無非一命。”凌瀟瀟在遺書里這樣寫道,這份遺書到現在她還留著。
“因為初中(被欺凌的經歷),我整個人生都被毀了,我沒有辦法戀愛,看見異性就惡心反胃,與人視線交匯時,我會下意識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凌瀟瀟說。
后來出國讀書的凌瀟瀟知道了在國外對待校園欺凌是零容忍,而在我國,真正在國家層面開始關注才剛剛開始。
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校園欺凌進行治理。
成人社會的死角
面對校園里的欺凌事件,大人們往往沒有提到足夠的認識程度。
凌瀟瀟并不是沒有向老師尋求過幫助。
在被同學用凳子砸、被關進廁所、被辱罵之后,凌瀟瀟找到老師訴說了自己的遭遇,但老師的反應讓她更加心寒,老師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副院長童小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成人對校園欺凌這件事很少能看的到位。在面對校園欺凌時,成人的觀點往往集中在兩個方面,對于受欺凌者,打回去;對于施暴者,以后不許這么做了。僅此而已。”
“對于受欺凌者來說,很少能夠打回去的,而且靠打回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對于施暴者,一句‘以后不許欺負人了’,也難以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童小軍說。
凌瀟瀟最后用自己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欺凌。
在她長高了十公分,又長胖了十斤之后,她選擇了反擊。在又一次被群毆之后,她舉起石頭,打破了其中一個人的頭,當時她想:“要死也要一起死。”
這之后,沒有人再敢打她。但讓她痛苦的是,只有變成一個和加害者一樣的施暴者,才能保護自己。
而這之后,陰影在她的生活中如影隨形。
“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傷害揮之不去,一直影響著我的生活,我總是懷疑自己,否認自己,不信任別人,自卑自棄。”凌瀟瀟說。
作為長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專家,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校園欺凌從根本上就是對他人權利和尊嚴的傷害,而這往往體現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個方面。”
生理上的比較容易治愈,而后兩者,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侵犯,往往很難治愈。
心理學將校園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肢體欺凌和言語欺凌,間接欺凌則指通過散播謠言、利用人際關系、煽動他人惡意對待等方式,將受欺凌者排除在某個團體之外。
皮藝軍認為,對個人權利的尊重這種觀念的培養在學校的前期教育中更加重要,而我國目前的教育恰恰缺失這一點。
“我國的教育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學校沒有拿出時間對校園欺凌這件事進行專門的討論,而這恰恰十分重要。”皮藝軍說。
他認為,等到了欺凌事件發生,不管法律有多完備,對孩子的傷害都已經難以挽回了。
“只有在孩子們中間形成了一定的氛圍,才能在扼制校園欺凌上做到向前延伸,不會造成難以平復的后果。”皮藝軍說。
事實上,校園欺凌這樣事件,早已一再發生,愈演愈烈。
遠的暫且不說,最近的4月22日晚,有網友在qq、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內容為數名女生掌摑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視頻中,女生被掌摑32次,其間一直沒有反抗。
事隔3日,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政府官網通報稱,掌摑女生事件系由瑣事引發,目前已對涉事的多名學生進行處理,其中,3人被處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
4月28日,有網友爆料稱,重慶彭水縣桑柘中學一名初二學生在廁所內被同學圍毆,最后被持刀捅死。
后據彭水縣公安局通報,當日13時許,桑柘中學學生沈某(男,14歲)與同校學生趙某(男,15歲)在校內因同學間糾紛發生爭執。爭執中,沈某持刀刺中趙某胸部,趙某經送桑柘衛生院搶救無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