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買房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地段,選中了一個好的地段,房子價值看漲。而一個好地段在選擇的時候就要注意看其所在板塊和該板塊的發展潛力。房地產市場特別的復雜,而每一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又不盡相同,很多的購房者不知道應該如何取舍,如何購買。以下是小編收集是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因為這是地理位置決定好的,整個珠三角論發達無非就是誰離香港、廣州、深圳、澳門這四座城市近,能接受這幾個中心城市的輻射效益。遺憾的是,整個珠三角只有江門與這四座城市都不接壤,中間都要被其他城市隔開。這中間的厲害關系,就以交通建設來舉例說明一下,現在江門政府要打造什么粵西鏈接珠三角的交通樞紐,聽上去挺牛B的,但沒有比較就以為自己發展怎么怎么好,是不科學的,我們把目光移向珠三角其他二三線城市,看看人家在搞什么工程。中山在搞深中大橋,珠海港珠澳大橋,佛山在搞地鐵和廣州一體化,東莞惠州也在搞地鐵,要和深圳一體化,怎樣?有沒有一種瞬間被人秒傳渣的感覺。
這個現象整個珠三角都存在,比如珠三角東部比西部有錢,深圳比珠海發展好,東莞比中山有錢,都是看是看誰離大腿比較近。這不是你一個小小的江門所能改變的,所以硬要擺脫江門在珠三角的落后地位不現實。
然后是和區位跟自己差不多的比。畢竟比起區位差不多的惠州,江門也落后了很多。這也是有原因的,江門市區和惠州市區的GDP差距并不大,但下面的縣城卻被拉開差距了,你仔細比較地圖會發現,惠州的中心城區基本在整個地級市的中心地帶,發展經濟時很容易就帶動整個地級市,與下面的縣城共同發力。而江門的中心城區靠在整個地級市東北角的邊緣地帶,這樣固然是比在中心更靠近發達地區,但會使市區與縣城產生疏離,各有各的發展,形成不了合力。開平、臺山、恩平到江門市區開車要1.5小時以上,江門到廣州也是1.5小時,所以江門市區城區再怎么漂亮,又有新體育館又有新公園,和下面的縣城有關系嗎?由于距離的問題,江門市區的資源是難以被縣城利用的。上面有位答主說了江門十三五的規劃,你仔細看就會發現,整個規劃都是集中在市區和周邊的鶴山新會,而臺山、開平和恩平基本上是只字不提。更可怕的是,就算單獨把蓬江區和新會區拿出來講,內部也存在很大分歧,蓬江區想向北發展,向佛山靠攏,新會區想向南發展向珠海靠攏,但佛山和珠海誰也不見得比對方厲害很多,所以江門和新會一直在那里斗。惠州就沒這個煩惱,反正就是向深圳靠攏,大家都服氣,力氣都向一個方向使。
最后說一下僑鄉這張牌,改革開放初期這的確是張好牌,學校有捐款,政府有投資,普通民眾有僑匯,但到了最近十年,僑鄉這張牌越來越不好打了,甚至帶來負面的影響。1.老華僑的子女對故鄉的感情遠沒上一代人深厚,隨著老一輩的華僑逝去,他們慢慢地不再回來捐款或投資。2.由于普通民眾有僑匯,慢慢養成了散漫的習慣,追求安逸的生活,五邑地區的生活節奏明顯比珠三角其他城市要慢。3.很多人通過親戚或結婚移民外國,有的地方整條村都差不多跑光了,就剩下老人家,(我老婆就是選了我,才沒嫁去澳洲的)原來的居民都出國了,本地又吸引不了外地人定居,年輕人都沒了,還談什么發展經濟。
再說一下僑鄉這個話題,以前公司有的同事天天都在混日子,問其原因,他不是天生懶,只是在等出國,反正不打算在這里長期發展,現在干嘛這么努力呢,等出了國再努力吧。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么這個地方的風氣就很難好起來。
說下僑鄉的教育,廣東的教育在全國一直是與經濟地位不匹配的,每次高考出分數線都要被人群嘲得不要不要的,我個人倒不認為是因為廣東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廣東人在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里除了高考,還有很多其他出路,比如出國投靠親戚打工,出國留學,利用家里的一樓開個小廠或小店,甚至“專心致志”地當好包租公包租婆,根本不需要把精力都壓在高考一件事上。那時廣東人高考雖然也會在學校補課,但心態啊真的是順其自然得多,像衡水啊,毛坦廠這種封閉式管理,休息時間像囚犯放風一樣,在廣東真的不敢想象。而僑鄉的教育在廣東也是不怎么好,不但比不上珠三角其他城市,甚至比不上某些非珠地區。交通上的問題,會隨著技術進步可以克服,教育上的差距就真的影響長遠發展,尤其是最近十年,那種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家庭小作坊已經不適應時代,慢慢被淘汰,未來地區發展更需要人才和技術,江門政府真是要多花錢在教育上了,尤其是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比如中山和江門的對比,中山很多人去江門北街看病,江門很多好學生去紀中讀書,在一部分江門人心目中,江門一中的教育質量都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了,因為江門一中的重本率已經被其他珠三角城市的重點學校拉開差距了,你提供不了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