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2019年全國“兩會”已經正式拉開帷幕,這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列寧說,政治是科學,也是藝術。政治是理解現代國家的鑰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實踐的知識和素養。澎湃新聞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今起聯合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旨在通過解釋新聞與生活中的政治關鍵詞,普及政治學常識。
近來,全國都在開兩會。那么,什么是兩會呢?
兩會是對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可分全國兩會和地方兩會。全國兩會當然指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兩會則泛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市、自治州,各縣、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與各省的地方兩會分省、市、縣三級不同,直轄市的兩會一般只有市、區(縣)兩級。
為什么人們每年都會聽到兩會召開的信息?兩會都是什么時候開的呢?
每年的年初,兩會都會照例召開。兩會一詞形成的一個重要緣由,是因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期基本重合。1995年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均于每年3月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均于每年3月3日開幕。為了全國兩會能夠更好地反映民意,地方兩會通常召開的要略早一些。比如,2018年各省、市、自治區的兩會都是在1月下旬召開的。
為什么兩會要在3月或更早一些開呢?這是因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要審查和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會期安排在3月或稍早一些,有利于處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年度計劃事宜;并且農歷春節一般處于1月到2月間,所以選在3月可以避免與春節相重疊。全國兩會在3月召開的慣例,始于1985年。
此前,兩會會議會期從年初,到年中,到年末,歷年均有不同。以五屆全國人大、政協會議為例,一次全體會議是在2月,二次全體會議在6月,三次全體會議在8月,四次和五次全體會議則安排在11月。這樣的會期顯然不適合兩會職責的履行。
政協會議為什么比人大會議要早兩天開幕呢?這是因為人大在做決策前,應該展開充分的協商。
早兩天能夠使人民政協在進行自己的會議議程后,列席人大的會議。還因為這樣的安排有利于黨和*出席政協和人大的會議,比如開幕式和閉幕式。
政協委員列席人大會議有什么意義呢?
政協委員雖列席人大會議,聽取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和預算報告,高法、高檢的報告并進行討論,但對這些報告政協只提出意見和建議,而不像人大那樣要審議這些報告,并通過表決形式對這些報告作出決議。這是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具體區別的表現。把協商納入決策過程中,決策前進行充分的協商,是我國兩會的重要特點和優勢。
兩會制度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歷史而形成的。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年12月召開了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宣告了人民政協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已經結束。但是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人民政協將長期存在和發揮作用。
從1959年開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便開始同步舉行,政協委員列席前者的會議,全國政協比全國人大提前1至2天開幕的慣例開始形成。從歷看,兩會的概念就肇始于此。
兩會的會期有多長呢?
全國兩會的會期,是自1995年起開始相對固定的。除了涉及換屆選舉的一次會議一般為兩個星期(14-15天)外,歷年兩會的時間一般都控制在10-12天左右。地方兩會的會期,因層級不同而有所不同。省級兩會會期通常為5天左右,而市、縣兩級則更少。
放眼世界,中國有兩會,西方國家有兩院即上議院下議院、參議院眾議院。它們有什么不同呢?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兩院都享有各自國家憲法授予的國家權力,比如它們可共同行使立法權;而在我國兩會中,只有人大才享有我國憲法授予的國家權力,是法定的國家權力機關。而政協不是國家機構,沒有憲法授予的法定職權,它只通過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方式發揮作用。
【篇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9年要重點抓好七項工作,其中第一項就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一任務同前兩年一脈相承,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2017年強調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兩會,制造一詞仍舊是討論的熱點。
實施新一輪傳統產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著力推動重點工業企業改進工藝、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烏魯木齊、昌吉、克拉瑪依、哈密等7個制造業基地建設,擴大新能源裝備、輸變電裝備、特色農牧機械等產業優勢,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制造突圍,人大代表提案諫言
前有發達國家推動制造業回流,實施貿易壁壘,圍堵我國中高端制造業,后有以印度、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以成本優勢進行追趕。“內憂外困”這一句詞似乎很好地折射出當下中國制造業的現狀。
面對中國制造業的困境,以董明珠、雷軍等為代表的企業家們紛紛為制造業出謀劃策。為此,億歐新制造頻道特總結了兩會期間部分人大代表的言論,與讀者共同回味那些經典時刻。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兩會期間,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制造業不是靠資本來實現突破的,而是要靠自身的創新、技術來實現。企業在做好內生性發展的同時,通過并購等方式實現外延式發展,更能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
創新二字大概是董明珠口中頻率的詞了。這么多年以來,董明珠對外一直標榜格力為“掌握核心科技”,認技術才是關鍵,并屢屢將其提升至整個行業乃至中國制造業的高度。
據公開資料顯示,格力電器目前擁有12個研究院、74個研究所、929個先進實驗室,研發方向涵蓋制冷、機電、通信、物聯網、智能裝備等領域,共研發出24項“國際”級技術。2017年,格力電器發明專利授權數1273項,位居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中國發明專利排行榜第七位,也是進入前十名的家電企業。此外,格力電器歷年來在智能裝備領域共申請專利數量總計10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高達400多項。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董明珠表示,綱要的出臺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機遇。對于制造業而言,以前談得更多的是生產產品,現在更多的是研發技術,這就需要人才支撐。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到這個地方來。未來格力會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繼續給員工加薪,但加薪的方式肯定會改變,將用更合理的多種方式進行。
小米董事長雷軍
兩會期間,雷軍將向大會提交三份建議,內容分別是:《關于布局5G應用推動物聯網創新發展的建議》;《關于提高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建議》;《關于進一步深化落實信息無障礙建設的建議》。
全球制造業競爭推動工廠向智能化轉型,物聯網作為連接人、機器和設備的關鍵支撐技術受到企業的高度關注。在第一份提案中,雷軍提出:5G技術優勢能夠較好滿足工業控制需求,同時為制造企業提供遠程控制和數據流量管理工具,以便更高效智能地管理大量的設備,并通過無線網絡對這些設備進行軟件更新。
他表示,國家需加大對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工業物聯網等重點領域的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引導中央、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圍繞大型制造企業上下游進行垂直改造,加強自動化產線、無人工廠等重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打造虛擬的產業閉環,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整體國際競爭力。
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
針對制造業面臨的發展困境,楊元慶在兩會上提出了“大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他表示,可以通過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全價值鏈環節的智能化改造、制定和完善高標準的質量監管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品牌等方式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此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從建設質量強國做起。
據了解,這是楊元慶參與兩會的第十二個年頭了。2018年以前,楊元慶一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兩會,自2018年后首次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參與兩會。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
徐冠巨是擁有14000余名員工的民營企業傳化集團的掌舵人,傳化旗下擁有兩大上市公司傳化智聯及新安股份。
在2018年經濟持續下行、去杠桿背景之下,A股企業業績出現普遍下降,債券違約集中爆發。然而,傳化智聯及新安股份卻表現了不俗的業績。
據新安股份2018年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18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2億元至13億元,與上年同期5.33億元相比,將增加6.87億元至7.67億元,同比增加129%至144%。
同時,根據傳化智聯發布的業績快報,傳化智聯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96.82億元,同比增長2.0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97億元,同比增長69.83%。
2019年兩會,徐冠巨作為人大代表參會,仍然聚焦民企、制造業話題。
徐冠巨稱,制造業強則國家強,需要更好地服務制造。他認為,應該借助新的技術,在優勢中更加優勢,實現有技術的先進制造。此外,還應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