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天津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凱里學院在天津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天津考生上凱里學院的分數在487至511分,位次為36293至31664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天津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87至511區間才能上凱里學院。
一、天津考多少分能上凱里學院
1、2022年天津考生上凱里學院:綜合(物)最低分需要49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5756名;
2、2022年天津考生上凱里學院:綜合(物 或 史)最低分需要50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4139名;
3、2022年天津考生上凱里學院:綜合(史)最低分需要5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664名;
4、2021年天津考生上凱里學院:綜合(物 和 化)最低分需要48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6293名;
5、2021年天津考生上凱里學院:綜合(化)最低分需要5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486名;
6、2020年天津考生上凱里學院:綜合(不限)最低分需要51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845名;
二、凱里學院在天津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凱里學院在天津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天津 | 綜合 | 物 | 本科A | 496 | 35756 | 省政府 |
2022 | 天津 | 綜合 | 物 或 史 | 本科A | 504 | 34139 | 省政府 |
2022 | 天津 | 綜合 | 史 | 本科A | 516 | 31664 | 省政府 |
2、2021年凱里學院在天津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天津 | 綜合 | 物 和 化 | 本科A | 487 | 36293 | 省政府 |
2021 | 天津 | 綜合 | 化 | 本科A | 500 | 33486 | 省政府 |
3、2020年凱里學院在天津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天津 | 綜合 | 不限 | 本科A | 511 | 33845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填報的注意事項
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如果能正確把握志愿填報的梯度,就能增加被錄取的幾率。因此,考生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以及平行志愿之間的梯度要正確處理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高考志愿填報各批次的第一志愿很重要,特別是一些名牌院校第一志愿滿額率高。但這并不能說明二、三志愿就不再重要。
在每年的錄取中,總有一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要錄取第二志愿,甚至通過調劑、降分才能完成招生計劃。因此,不能因為第一志愿滿額率高就忽視第、三志愿填報。在各志愿填報時,一定要注意拉開梯度,慎重填報第二、三志愿。如有的本科一批院校,為了提高生源的質量,通過政策規定和志愿分數級差等形式,每年都在第二、三志愿中擇優錄取部分高分考生。
有些農、林礦、油、師范類,或者邊遠地區、名氣不大的院校,在第一志愿往往也有可能完不成招生計劃,需要到第二、三志愿去補錄。對于這類院校的志愿填報考生要慎重考慮,不要委曲求全,以免錄取后對院校不中意,導致不報到、退學等現象的發生。
二本壓線的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有哪些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辦學性質 | 最低分數線 |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外合作) | 浙江 | 民辦 | 436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中外合作) | 福建 | 民辦 | 436 |
陽光學院(中外合作) | 福建 | 民辦 | 437 |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中外合作) | 陜西 | 民辦 | 438 |
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中外合作) | 天津 | 民辦 | 438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中外合作) | 福建 | 民辦 | 439 |
衡水學院(中外合作) | 河北 | 公立 | 439 |
莆田學院(中外合作) | 福建 | 公立 | 440 |
巢湖學院(中外合作) | 安徽 | 公立 | 440 |
青海民族大學(中外合作) | 青海 | 公立 | 443 |
錦州醫科大學(中外合作) | 遼寧 | 公立 | 443 |
吉林化工學院(中外合作) | 吉林 | 公立 | 445 |
渤海大學(中外合作) | 遼寧 | 公立 | 446 |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中外合作) | 吉林 | 公立 | 449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中外合作) | 海南 | 公立 | 449 |
廣州南方學院(中外合作) | 廣東 | 民辦 | 449 |
北部灣大學(中外合作) | 廣西 | 公立 | 451 |
遼寧科技大學(中外合作) | 遼寧 | 公立 | 452 |
新疆農業大學(中外合作) | 新疆 | 公立 | 452 |
邯鄲學院(中外合作) | 河北 | 公立 | 453 |
山東工商學院(中外合作) | 山東 | 公立 | 453 |
三、凱里學院最新介紹
凱里學院坐落在被譽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錦繡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貴州省凱里市,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公辦本科普通高校,是貴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試點單位和貴州省“十三五”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實行“省州共建,以州為主”的管理體制。 學校源于1958年創辦的黔東南大學,與延邊大學、吉首大學同為國家在少數民族自治州建立的三所民族高等學府之一,校名幾經更迭變遷。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由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凱里學院;2008年學校整體搬遷至凱里經濟開發區新校區,2010年通過學士學位授予單位評估,2015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9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學校占地1676畝,校舍建筑面積32.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24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21.6萬冊、電子圖書118萬余冊(其中鏡像電子圖書93萬余冊,碩博論文466萬余冊)。 學校始終堅持“三性三型”(地方性、民族性、師范性,應用型、教學型、開放型)的辦學定位,現有16個學院,在校生10824人。設置本科專業56個,涵蓋教育學、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藝術學、農學等學科門類。其中,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綜合改革專業8個,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專業3個,省級一流專業6個,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特色重點、重點支持)學科8個,校級一流(培育)學科11個。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教職工942人,其中,正高職稱138人,副高職稱353人;博士121人,碩士499人;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1人、貴州省核心專家1人、貴州省省管專家2人、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貴州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貴州省“百”層次創新型人才1人;全國模范教師、省級“金師”(教學名師)共5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黔靈學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象、省千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象等近30人;各級各類教學研究、科技創新團隊13個。 學校注重科教融合與創新發展。現有各級各類教學、科研平臺17個,其中,省級特色重點實驗室3個,省高校特色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院士工作站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個,省級民漢雙語服務基地1個,省高校產學研基地4個,另有黔東南侗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州級智庫“黔東南發展研究院”。同時,擁有“全國地方高校優秀期刊”—《凱里學院學報》和全國第一家以“原生態民族文化”命名的“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五年來,學校累計獲國家級項目29項,省部級項目99項,地廳級項目312項,橫向項目61項。出版著作263部,發表學術論文3565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472篇、CSSCI來源期刊論文104篇、SCI論文85篇);獲專利授權302項。科研成果獲獎148項(其中省部級22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面向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招生,與美國、俄羅斯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國際學生交流項目和大學生夏令營等項目合作關系。從1992年開始招收國際學生,累計培養了來自德國、韓國、泰國、老撾、印尼、柬埔寨等國家的學歷生、語言進修生、交換生等300余人。2020年,與貴州中科漢天下電子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共建微電子與人工智能學院,與中文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共建凱里學院柬埔寨分校戰略合作協議,舉辦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東盟大學生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等活動,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學校先后入選成為教育部“科學工作能力提升計劃(百千萬工程)”首批試點院校;首批“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全國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學校”“全國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全國首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是貴州省第一批“綠色大學”、貴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學校”。 在新的發展征程中,凱里學院將繼續以*新時代**思想為引領,緊緊圍繞“十四五”時期貴州省發展“一二三四”的總體思路及其他戰略部署,秉承“立德樹人、自強奮進”的校訓,發揚“艱苦創業、勤儉辦學、勇于爭先”的辦學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為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區域一流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努力奮斗!(數據更新至2021年10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