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后);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時間、風俗統計表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自古以來元宵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民間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二月二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社日節(土地誕)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為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后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社日節我國民間習俗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5、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此外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時間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6、寒食節
寒食節又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舊俗中流行于我國北方的一個節日,時間是在清明節前1-2天,在古代日期并不固定,有說在清明節前一天,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清明前兩天,現在大多和清明節過。
7、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其習俗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為公歷(陽歷)4月5日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