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作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兩個群體總數約1億人。澎湃資料
3月28日,國內首本流動兒童教育藍皮書發布。在這本由大風車網研究院和新公民計劃編著的《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中,全面梳理了我國流動兒童教育的發展和政策演變、當前我國流動人口的新特征與新趨勢、流動兒童義務教育財政供給等,對各地解決流動兒童教育的政策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建議:要順應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的內在規律,簡化和降低流動兒童進入公辦學校的條件,建立以流入地省級政府為主的義務教育財政供給體制。
藍皮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47億,全國每6個人中就有1個處于“流動”之中,作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兩個群體總數約1億人。
截止底,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為79.5%,仍有超過200萬的流動兒童未能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只能在民辦學校或者條件簡陋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5》,大城市吸納跨省流動人口的數量、人口聚集態勢進一步增加。流動人口的流動性減弱,常住化和家庭化趨勢日益顯著,正在成為流入地城市穩定的就業者和居住者。流動人口的居留穩定性增強,融入城市的愿望強烈。他們在現居住地平均居住時間達5年以上的占37%。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居住地出生
的流動兒童比例不斷上升,從2010年的35%上升到2013年的58%。他們雖然被稱為“流動兒童”,卻從未在老家生活過,生存狀態與父輩完全不同。
但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全國統一的有關隨遷子女學前教育的管理規范,也未將其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使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前教育機會難以得到保障,學前教育品質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據2015年有關研究機構在上海、廣州及重慶三地展開的調查顯示,學前教育低品質及家庭教育缺失是都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前教育兩大主要現狀。子女入園難、入園貴是各都市外來務工人員反映其所在地區學前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如廣州市,64.38%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認為其所在地區公辦幼兒園數量不足。在公辦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只能由民辦幼兒園承擔,往往通過各種形式收取費用,廣州48.13%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表示民辦幼兒園收費太高。
在幼兒園師資上,呈現“力量薄弱、流動性大”的特點。調查顯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學歷以中、大專為主;在高強度工作量下,教師月工資整體不高。在此情況下,教師不僅對職業身份認同迷茫,也造成教師流動性高,以上海市為例,52.6%教師的教齡為1年以下,僅10.5%的教師工作時間超過3年。
在家庭教育上,調研組發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對孩子的教育十分不利。一方面,家長對孩子期待很高,但因教育觀念落后,再加上綜合素質能力較低、低投入,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教養方式單一,在意結果,不注重過程,孩子在學習方面出現問題時家長往往采用說教批評方式,甚至出現打孩子的現象;如重慶市59.3%的家長表示教育方式是說教批評方式。
藍皮書建議,各地要通過科學地預測人口,調整城市規劃,增加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供給,順應人口流動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趨勢;擴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務的供給,簡化和降低流動兒童進入公辦學校的條件,保障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利。促進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中考、高考;重視改善農民工子女的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