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一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就是說,做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當官為人更要遵守道德規范,做到守住底線,不踏紅線,不碰高壓線,做一個為民務實清廉、領導滿意、百姓擁戴的好官。近日,縣委組織部發文,要求黨員干部撰寫家規家風文章,結合本人的家庭、家風、家規,對照周恩來總理的“十條家規”,我想說說自己正家風、立家規的體會和感悟。
本人及其家屬,一個是部門主要負責人,一個是單位副職干部,多年來,約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規、家風就是:清白做人,踏實干事,不謀權私,不留話柄。
我認為,正家風、立家規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帶頭為家為人樹立清白做人、踏實干事、不謀私利、敬畏紀律的榜樣。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局里的招投標事項,我沒干預過一次,也沒背地里讓親友同事參與過一次,都是由局物品采購及工程論證領導小組進行陽光操作;優撫安置、調殘評殘、城鄉低保工作中,我沒為一個不符合條件的對象打過招呼、發過話。
我認為家風家規連著黨風黨規。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立好家規,樹好家風,更是主動適應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推動“兩個責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金錢固然重要,但金錢不是萬能的,品德必須高尚。周恩來總理一生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樸素,不以權力為自己、為家人、為屬下謀取私利,其高風亮節,世界敬仰,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他時刻用“十條家規”的尺子規范自己、約束自己、規范家人的行為,為我們黨員領導干部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我們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我認為立家規、正家風還是一種責任擔當。一些黨員領導干部權高位重,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管好家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尤其重要。為此,必須有責任擔當意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雖然是句老話,但從這句老話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個稱職的黨員領導干部,面對新形勢、新常態,要管理好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就必須視那個部門、那個單位為自己的家,這個“家”的好家風、好家規更為重要、更應立好。諸如大到人、財、物規范管理制度,為民服務承諾制度,黨風廉政建設制度,軟環境建設評優制度;小到上下班紀律、機關作風建設、年度考核等制度,都應不斷建立,不斷完善。因為這樣的“家風”、“家規”,直接關系到這個單位、這個部門黨風行風的好壞,關系到黨的事業及其部門和單位工作的興衰。
我們家好的家風、家規,將繼續保持下去,它雖然沒有寫在紙上,也沒有貼在墻上,但每時每刻都會在我們夫妻及家人的心里出現。我決心做到天天常思己過、日日警鐘長鳴,爭做一個家規好、家風正、受黨和人民信賴的民政干部。
2017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二
2017年1月12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并強調指出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其后2月*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這是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之后,深化黨內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實踐,也是面向全體黨員從集中性教育活動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6月20日,瘦西湖導游服務中心黨小組的所有成員一起走出瘦西湖的“大門”前往阮元家廟、吳道臺宅第、何園參觀學習。
阮元家廟中“忠、孝、節、義”四字以及每逢生日阮元獨自一人不收受禮物的故事,都讓我深深的感受了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和他的家族風清氣正的家族文化。而在參觀吳道臺宅第時兄弟道臺、“吳氏四杰”的成就讓我印象并不深刻,讓我感觸最多的時吳征鑒老人在去世前的那一封遺書“一個普通黨員的遺愿”,遺囑中特別提出:“死后不要搞遺體告別,不要開追悼會,去世之后,趕快做尸體解剖,希望利用它作為研究材料,將自己的遺體獻出作病理解剖,貢獻給醫學事業,并要求火化后將骨灰撒在西北旺藥用植物場肥田……”其實我們每一個黨員都很普通,我們在入黨誓詞就早已宣誓:“……為共產之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所以我們應該像吳征鑒一樣,不索取,不要求,為后人樹立起一個模范,在家庭形成良好的風氣。
這次活動的最后一站是何園,何園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僅僅是古典園林建筑,還有何氏輩出的人才和“何氏家訓”。《何氏家訓》主張孝敬、進德、誠信、勤儉和讀書,秉承中國儒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統思想。這份家規詳盡規范了家族成員的修身處世、待人接物之道,體現了一個名門望族大家庭的文化淵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而何氏的子孫后輩幾乎個個都是有志有為、廉潔自律的名人大家。
通過這一次的學習我也認識到家訓是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家規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風是家族子孫代代恪守家訓、家規而長期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自豪感的源泉。而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養成,是組織培養教育的結果,也是優良家風熏陶的結果;合格共產黨員形象的樹立,體現在干事創業中,也反映在正確處理家庭生活等事情上。家風里面有紀律規矩,家風里面有傳統傳承。好的家風,能帶動黨風政風,引領社會風氣。傳承好家風,是對“兩學一做”的落細、落小、落實,也是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向實踐轉化的有力抓手。
2017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三
國人自古以來就注重家庭、家風建設,重視家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特別是近年來,更是為社會各界所重視。*同志對“家庭、家教、家風”有過發人深省的生動論述,“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可見,重提和重視家教家風建設,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意義和影響深遠。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天然的基礎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格健全的社會個體形成離不開家庭的養育,一一個社會的文明與否也離不開家風的滋潤涵養。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里的“家規”和“國法”是共通的,超越了家庭與社會的鴻溝,體現了社會的最大共識。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一直都被奉為家風經典廣為流傳,成為我們民族不曾忘卻的精神圖騰,甚至影響到當代社會的風氣,這便是家風和社風相互促進、共同影響的最好佐證。
良好的家教家風,也與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相呼應。領導干部手中握有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力,其和家屬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影響到其他千千萬萬的“小家”。家風正,則造福于民,家風不正,則禍國殃民。蘇榮被查后懺悔“我家是權力交易所,我是所長”的沉痛醒悟,在大學校園內酒駕撞死大學生時狂言“我爸是李剛”,暴露出的“官二代“戾氣,等等,這些例子,都從反面說明了良好的家風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可見,沒有好的黨風,就沒有好的家風和社風。各級領導干部都應當重視家風,“當好家長,管好家里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遵循健康積極的家風、家規,樹立好作風、好政風。
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讓家風的內涵在不斷地豐富,盡管有這樣那樣不同程度的沖擊,中華民族家風的內核一直未變。從中央、省委對“建設良好家風”的舉措和決心和決心中,我們不僅看到的是每個中國家庭的執著追求,更看到一個執政黨對為民宗旨的不變堅守。
2017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四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親切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并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對全國億萬家庭的親切關懷,為推進家庭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決策。軍地各有關部門堅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著力培育和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涌現出一大批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文明家庭,推動形成了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反映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積淀形成的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家庭和睦,社會才能安定;家教良好,未來才有希望;家風純正,社風才會純凈。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都必須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當前,我國各項事業深入推進,社會轉型不斷加速,家庭的凝心聚力、基礎基石作用更加凸顯。但也要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傳統的家庭觀念、家庭結構、家庭生活方式出現新變化,人們的婚戀觀、家庭觀等更加多樣,為家庭文明建設帶來一定影響。特別是個別領導干部對權力和親情的認知扭曲,出現家庭甚至家族式腐敗,害了親人和家庭,更敗壞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這更加彰顯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軍人之美,美在無私奉獻,追求崇高;軍人家庭之美,美在默默付出,無怨無悔。軍人家庭也姓軍,這就意味著要比一般家庭覺悟更高、擔當更多、犧牲更大。無論是戰爭年代軍隊打勝仗,還是和平時期轉型謀發展,都離不開軍人家庭的全力支持。一家不圓萬家圓,一人辛苦萬人甜。為了祖國的和平安寧,他們把責任扛在肩上,執著前行;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們把苦累埋在心間,從不言棄。隨著當前軍隊“脖子以下”改革的全面展開,許多官兵將面臨分流、轉崗、退役,建好軍人家庭對國家、對社會、對軍隊都具有重要意義。軍人家庭要把愛家與愛國、愛軍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中國夢強軍夢之中,用軍人家庭特有的堅韌與大愛、智勇與忠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