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有感一】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每年清明,人民群眾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深情緬懷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昌盛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無數英烈。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4月4日,青年志愿者組織了一次“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的活動。目的是讓志愿者通過緬懷民族英烈的英雄業績,更清楚地認識到奉獻精神的意義,更好地做好志愿服務工作。
我們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南山寺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么莊嚴、肅穆,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隊,認真地聆聽主持人的致詞。我抬頭瞻仰墓碑,墓碑上寫者: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想,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么我相信那是一種精神??不悔。我們的先烈們就有這樣的不悔,不悔為革命的付出。所以,他們理應受到敬仰!
接著是在墓前默哀,我們衷心地感謝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的美好生活,也明白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做一個積極向上、身體健康、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情趣高尚的好少年。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一代。而我們的幸福是他們賜予的。我們該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這個美好的世界。隨后,我們繞過墓碑,到了烈士墓前,莊重地用雙手把小菊花獻給了烈士們。“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在中國這方熱土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悲壯激越的歷史篇章。是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中國繁榮的今天,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遍地的桃花。我們怎能忘記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我們怎能忘記那一張張曾經鮮活的面容?讓我們靜靜的追思,深深地緬懷,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這鮮花中,讓它陪伴在先烈的左右。接著,我們參觀了烈士陵園。還認真的整理和清掃了烈士陵園。
我想這是我們唯一能為先烈們做的一點事了,讓他們能有個更好的環境,靜靜的安息。“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們,你們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們的死重于泰山,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永存。你們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
【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有感二】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每當清明節來臨時,古人們總是去祭拜先人,給他們燒紙錢、上香。如今,蕩秋千、踢足球、插柳、拔河等游戲,是清明的主要形式,但還有一樣必不可少的活動,那就是去烈士陵園掃墓。
烈士,這是一個多么神圣的稱謂啊,是他們,用鮮血染成了五星紅旗;是他們,把小日本兒趕出中原;又是他們,使一個*屹立在東方!他們不是神仙,但比神仙偉大,更值得敬畏。他們中,有人垂名千古,但更多的人是無名英雄,然而,他們沒有一句怨言,也不求任何回報。“縱死猶聞俠骨香”今天,他們被葬在全國各地的烈士陵園里,受著歷代人們的敬仰,我想,這是他們應該得到的。在這清明時節,讓我們一起,帶著親戚,帶著朋友,帶著崇敬與悲哀,來到烈士陵園里,為他們掃掃墓,燒燒紙,為他們的無私奉獻,為他們的勇往直前哀悼吧!
我們應永遠記住,我們的中國,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那么,就讓我們在這清明時節里,去看看他們吧!
【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有感三】
星期六,我們全家去老家為祖先掃墓。
到了祖墳所在的山坡上時,我就拿起掃把,把祖墳周圍的落葉等垃圾掃得干干凈凈。接著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細細地擦著墓碑。經過一番有力地擦拭后,祖先的墓碑祖先的墓碑新的一樣一塵不染,光亮如新。沒多久,祖墳就被我們掃
好了,我們祭拜后,便走回老家吃午飯。
吃完香噴噴的午飯后,我躺在床上,心中不由得想到:清明節是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是我們大家應該做的,掃墓的我們要表揚,想來卻不能來的也要給予表揚。但從來沒有想過掃墓的人應該受到批評與譴責!大家有沒有想過,祖先功勞有多大?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土地,讓我們有地蓋房,有地耕種……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祖先的功勞不可沒啊!而現在有些人到了清明節,卻絲毫沒有掃墓的想法,把已過世的祖先冷落一旁,,任憑野草長滿墳墓。這樣的人難道不應受到人們的譴責嗎?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是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有感四】
今天,我們邁著沉重的腳步,懷著沉痛的心情,來到了豐縣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事后我深有感觸。豐縣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湖西革命根據地中心區,有1200多名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長眠于祖國各地。
李貞乾就是其中之一。李貞乾(1903-1942)名秉剛,字貞乾,江蘇省豐縣李新莊人。1928年任豐縣師范校長。1938年9月經王文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在抗日戰爭開始,他就與王文斌等積極組織抗日武裝,轉戰以單縣為中心的湖西地區,創建湖西抗日根據地。歷任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隊長,八路軍山東縱隊挺進支隊隊長,蘇魯豫支隊第四大隊隊長兼政委,蘇魯豫邊區后方司令部司令、抗日辦事處主任,魚臺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湖西專署專員,,湖西中學校長等職。深受湖西人民愛戴。
1942年12月,日軍在32師團師團長石井一郎統一指揮下,糾集濟南、徐州等地日偽軍一萬余人,分七路“鐵壁合圍”進攻湖西根據地。這次“萬人大掃蕩”對湖西來說是空前的。115師教導第四旅首長和地專領導共同商定,決定由十團掩護專署機關向單縣東南方向突圍。由于專署機關沒有按時出發,在馬橋一帶被敵包圍。李貞乾同志果斷決定:警衛連一、二排掩護干部群眾和傷病員突圍,他帶領留下的干部和戰士打狙擊。激戰中,李貞乾身負重傷,在同志們的攙扶下,他艱難地爬上馬背,深情地看著面前的同志,向前一指,大喊一聲:“同志們,前面莊子沒有敵人,沖進莊就是勝利。”人們都向村子沖去,他卻掉轉馬頭,縱馬沖向敵人。敵人慌忙調轉炮口,一聲巨響,白馬淹沒在血與火之中。一位民族英雄就這樣逝世了,享年36歲。
他去了,但他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抗日戰爭時期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精忠報國的英雄,在漫長嚴酷的革命斗爭中,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浴血奮戰,前赴后繼。我們以他們而自豪,更應以他們為榜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勤奮學習,刻苦向上,將來為祖國,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