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朔州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朔州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朔州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北魏延昌元年四月二十日(512年5月21日),恒(今大同)、肆(今忻州)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今朔州一帶深受其害。
《魏書?靈征志》載:“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師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治今應縣城東)、桑干(治今朔城區西影寺村東)、靈丘(治今靈丘);肆州之秀容(治今嵐縣南)、雁門(治今代縣),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殺五千三百一十人,傷者二千七百二十人,牛馬雜畜死傷者三千余。 ”
據新編《山西通志?地震志》記載,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在原平?代縣間,北緯38.9°,東經112.8°,震中裂度為10度,震級為7.5級。地震范圍較大,涉及今山西、內蒙古、河北、河南等省區。
此次地震,使今朔州地區原來的繁榮景象不復存在。原先所建的樓煩宮(今朔州城南梵王寺村)、南宮(今朔城區西影寺村東)、新平城(今懷仁日中城)、去留城(今懷仁馬辛莊)、繁?宮(今應縣城東北張寨村北)等大型城池、宮殿都成了一堆廢墟。地震后,不少活下來的人也因家園破碎,背井離鄉,今朔州地區的人口在大量死傷后出現大量流失現象,整個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房倒屋毀,重建自然是艱難而緩慢的,尤其是農業和畜牧業,恢復不知何年何月,更何談振興發展。
地震之后,不但土地荒蕪,還使河道因而改流。清代學者熊會貞在《水經注疏》中就曾明確指出,在右會馬邑川水后,“桑乾水又東南流”是“與今水道不合”的,因為“今水東北流”。
古時的統治者認為,地震是上天對執政者不滿而采取的一種懲罰,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于震后第三日(即四月二十三日)頒《罪己詔書》,并通過各種方式賑濟災民,“派遣太醫、骨科醫生,并供給所必需的藥品”。《魏書》中還有:“乙酉,大赦天下,改年號。詔立理訴殿、申訟車,以盡冤窮之理。”“丙午,詔令天下存有谷粟的家庭,存留供給一年的以外,全部借貸給饑民。”“庚辰,詔令放出太倉的谷粟50萬石,來賑救京城和州郡的饑民。”“(延昌二年)冬十月,詔令因恒州、肆州地震,民眾很多人死傷,免除兩河地區一年的租賦。”“乙巳,詔令因恒州、肆州地震,民眾很多人遭災,凡有課丁死光、老幼孤單困苦、家中沒有接受免除者,各賜給口糧接濟到來年谷物成熟。”這些都是北魏朝廷賑濟此次地震的有關記載,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破壞程度大,受災民眾多。
二、朔州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1、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
大地震時,也會有不能依賴消防車來滅火的情形。因此,我們每個人關火、滅火的這種努力,是能否將地震災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從平時就養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關火的習慣吧。
為了不使火災釀成大禍,家里人自不用說,左鄰右舍之間互相幫助,厲行早期滅火是極為重要的。
地震的時候,關火的機會有三次:第一次機會在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在感知小的晃動的瞬間,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關火!”,關閉正在使用的取暖爐、煤氣爐等。第二次機會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在發生大的晃動時去關火,放在煤氣爐、取暖爐上面的水壺等滑落下來,那是很危險的。大的晃動停息后,再一次呼喊:“關火!關火”,并去關火。第三次機會在著火之后:即便發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鐘之內,還是可以撲滅的。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
2、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請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這是首先應顧及的是您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地震發生后,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4、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里的事例。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平時要事先想好萬一被關在屋子里,如何逃脫的方法,準備好梯子、繩索等。
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邊的門柱、墻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此外,還應該注意自動售貨機翻倒傷人。在樓區時,根據情況,進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