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兩會對下崗工人退休新政策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1月17日6號公告相關規定,機關、企事業單位對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正式辦理提前退休手續的個人,按照統一標準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員支付一次性補貼,不屬于免稅的離退休工資收入,應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下崗職工是現階段全國最大、最突出的困難群體,比照此項規定,在提前退休政策上,作為特殊困難群,應給予特殊優待,以解決他們不能自立的溫飽狀況。
下面就如何解決大齡下崗職工現實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主要從三個方面解決:一是有條件的發放生活費,二是達到提前退休年限自行選擇退休,三是達到提前或正常退休年齡個人勉繳養老金。
提前退休分為“提前準退休”與“正常提前退休”兩個退休段:
▲男、年滿50歲,工齡30年以上的,為“提前準退休”年齡段;
▲男、年滿55歲,工齡15年以上的,為“正常提前退休”年齡段;
▲女、工齡30年以上,全日制畢業包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工齡26年、專科27年、研究生25年以上的,為“提前準退休”年齡段;
一、有條件的發放基本生活費。
下崗職工(男、女)工齡達到30年以上,全日制畢業包分配的大學本科生工齡26年以上、專科27年、研究生25年以上的,每月領取600元左右的基本生活費,達到“提前準退休”年齡段后,本人可以自行選擇退休,或選擇不退休;
若本人選擇提前退休的,停止發放基本生活費,按其退休工資發放。
若本人愿意拿基本生活費的,直到正式退休,基本生活費自行停止。
二、自行選擇提前退休。
1、關于男性提前退休。
(1)、男性選擇“提前準退休”年齡段退休的,既年齡50歲-54歲之間,退休工資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提前退休之規定按月納稅,年齡達到55歲后,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2)、男性按“正常提前退休”年齡段退休的,即55歲以上退休的,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3)、男性選擇60歲正常退休的。基本生活費一直發放到正常退休為止。
2、關于女性提前退休。
(1)、女性選擇“提前準退休”年齡段退休的,退休工資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提前退休之規定按月納稅,年齡達到50周歲,退休工資不再納稅。
(2)、女性退休50歲,工齡15年以上法定退休政策不變。
3、未達到提前退休年齡,患有癌癥及其他絕癥,或者因致殘失去完全行為能力的,工齡達到15年以上應準許退休。
三、退休時個人勉繳養老金,即養老金由國家和地方財政承擔。
四、“下崗職工提前退休”政策上應特殊優待。
一是下崗職工買斷工齡補償少,10年來給國家和社會承擔了必要的義務;
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提前退休,沒有經過下崗途徑,直接提前退休,并且提前退休補償亦高于下崗職工,因此,對下崗職工有條件的發放生活費和提前退休,并相應縮短工資納稅義務,也是一種特殊時期的補償和優待。
二是男性60歲退休,是國家50年代退休制度,是正常上班到齡退休制度的歷史規定,而對于現階段無任何資金來源的下崗職工來說,自行選擇提前彈性退休,也是對過去退休制度缺陷的彌補。
三是發放生活費和自行選擇提前彈性退休,可以有效的解決下崗職工不同實際困難的各個層面。
下崗職工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家養老保險相關政策的規定,參保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養老保險繳費滿十五年以上的,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待遇。靈活就業參保人員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歲,女職工55歲。其中原為國有或集體企業正式職工的女職工,其退休年齡可根據本人自愿,選擇50歲或55歲退休。
國家現行相關政策規定,40、50下崗失業人員符合條件者可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具體業務辦理機構為市勞動就業局。
新政策還規定只要還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的,就可以購買養老保險,一次性補繳一部分錢,以后按年繳費至退休,繳滿15年,以后就可以享受退休金。
下崗職工享受養老保險的新政策如下:
(一)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滿10年的,在該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當地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回上一個繳費年限滿10年的原參保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三)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每個參保地的累計繳費年限均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及相應資金歸集到戶籍所在地,由戶籍所在地按規定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失業人員
失業人員在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后,原用人單位將其檔案等轉到失業人員戶籍所在的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時封存養老保險手冊,中止養老保險關系。不需要在另行辦理中斷繳費手續。失業人員因種種原因未再就業的,在失業期間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時,向本人戶籍所在地的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提出申請,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負責按規定相當地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報辦理退休手續,經批準后,由區、縣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負責發放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再就業人員
失業人員事業之前和再就業后交納的養老保險費合并計算,其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失業期間間斷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予以保留,其儲存額連續計算利息,并與再就業后的個人賬戶合并紀錄,個人賬戶號碼始終不變。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的,應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后,辦理轉移檔案關系手續,重新啟封養老保險手冊,并在新的用人單位辦理登記和申報繳費手續,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費。
自己從商人員
職工自謀職業或非正規就業的,可以把檔案關系和養老保險關系存入本市具有代辦養老保險職能的職業介紹機構,在該職業介紹機構辦理委托存檔手續后,可以重新恢復養老保險關系,繼續繳納養老保險費。
值得注意的是,間斷繳納養老保險費,將直接影響退休后的養老金水平。計發基礎養老金,以退休時上一年全市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合歷次間斷繳費前的全市職工社會平均工資進行平均化處理,取出算術平均值。樣就使計發基礎養老金的基數降低,相對計發的基礎養老金也將減少,因此最好不要間斷繳納養老保險。
關于下崗職工養老保險問題:
1、關于窮困問題:對于賦閑的解除勞動關系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按照社會救助有關政策規定,家庭人均收益低于每月160元的家庭,可以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改制企業職工符合低保前提的,可以向戶口所在地的社區或者村委會申請。對于解除勞動關系職工中的低保人員,憑有關證件可向市社保局申請暫時封存養老保險關系。
2、關于無力交繳養老保險金問題:國度、省有關文件對社保費交繳和封檔停繳等養老保險政策都有明確規定,應按政策規定執行。考慮近年來職工社會平均工資增長較快,2009繳費年度,個別工商戶和靈活參加工作人員仍可按不低于去年度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90%申報繳費基數。對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參保人員,除國度政策規定可以封存養老保險關系外,其它人員仍應接續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費。辦理了賦閑證的人員,在原領取賦閑布施金時期未封存養老保險關系的,可申請順延封存時間。但辦理封存手續時,應繳清封存前所欠的社保費、利錢,所欠社保費的滯納金,由社保部分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適當考慮。此后要是國度對改制企業出臺了新的養老保險政策,按照新政策執行。
據了解,一些地方上世紀90年代下崗的職工,現已四五十歲,年齡偏大,就業能力差,多數都找不到固定工作,每月的打工收入只有幾百元錢,而每年的養老保險要交數千元,生活十分困難。這些人都企盼著能早日領取養老金,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還不到領取養老保險金的年齡。處在一種十分窘迫的境地。如果家里有病人,日子過得更加困頓、艱難。這些人對國家是有過貢獻的,工作了二三十年,用一兩萬元錢就買斷了工齡,實在有欠公允。
建議各地對下崗職工困難家庭進行調查登記,區分情況,適當減免他們的養老保險繳費額。該減的減、該免的免。有的地方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但減免力度不夠,未能有效解決下崗職工困難家庭的實際困難。如果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的,應一律免交,以體現我們社會的人文關懷。缺額部分由地方財政補齊。地方財政確有困難的,可由中央財政按比例共同負擔。這部分人,人數有限,財政負擔不會很重。1998年至2006年,全國有2400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享受了基本生活保障,其中實現再就業的有2000萬人。況且,我國的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應該不會成為問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會得到廣泛擁護的。
2017年全國兩會對退休年齡新規定提案
3月1日,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新聞發布會上再次回答了關于延遲退休政策何時出臺的提問。事實上,此前連續兩年全國兩會上,人社部負責人多次公開回應了這一民生熱問。
尹蔚民稱,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繼續深入研究,適時推出延遲退休政策。那么,延遲退休政策適時的“窗口期”是什么時間呢?
??焦點一:政策出臺需要重點考量哪些因素?
多位專家表示,延遲退休政策實施不僅需要充分征求公眾意見,還與全國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勞動力供求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多種因素、多方面訴求都需要通盤考慮。
國家衛生計生委等權威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1981年為67.88歲,2015年達76.34歲。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當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明顯延長。同時,由于受教育時間延長,很多人首次參加工作年齡明顯延后,因此退休年齡可適當延遲。
“延遲退休年齡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需要。”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中心主任褚福靈表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等都將延遲退休作為一項重要措施。
此外,勞動力供求狀況是影響延遲退休政策出臺的關鍵因素。人社部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2011年達到峰值9.25億人,2011年以后勞動年齡人口逐步下降,到2015年為9.11億,還在持續下降。預計到2030年以后,平均以每年760萬人的速度減少。
不過,當前應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分流安置壓力凸顯,不少人擔憂延遲退休政策會大量擠占現有就業崗位。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表示,如果延遲退休2021年從女職工開始實施,據測算,影響的就業崗位數當年為77萬個左右,2037年為171萬個左右,2050年末為175萬個左右。在這一長期的過程中,我國人口結構會有很大的改變,延遲退休對我國就業沖擊有限,不必過分擔心。
同時,尹蔚民也表示,就業壓力非常大,特別是這幾年,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分流安置的壓力也非常大。所以在制定延遲退休政策時,就更加穩慎。
??焦點二:如何兼顧不同群體訴求?
對延遲退休政策,不同群體的訴求差異明顯。白領張麗莉說,她父親16年前從國企下崗,就盼著早點到退休年齡領養老金,“如果延遲退休,他肯定有想法。”她說。
武漢市一家公立醫院的財務主管周慶琳,兩年前退休后被單位返聘。周慶琳說,按現行政策55歲女干部就能退休,不過醫院里大部分醫務人員與行政骨干辦理退休手續后都會被返聘,“事實上已經實施了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牽涉不同利益群體,訴求各有不同。”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說。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等單位發布2017年《公共服務藍皮書》,其中一份對全國38個城市2.4萬多名被訪者的調查顯示,對延遲退休,30.26%的被訪者表示“贊成”,還有31.04%的被訪者表示“說不清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調整退休年齡應當兼顧特殊。例如,重體力崗位上的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到一定程度的勞動者,以及工齡長的勞動者,應允許在基準退休年齡前提早退休。如德國2012年起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5歲逐步延遲到2029年的67歲,但出臺的新法案規定,允許繳養老保險費滿45年的勞動者可以在63-65歲間提前退休并領取全額養老金。
全國政協、臺盟吉林省主委王天戈表示,延遲退休應體現制度與彈性并存的原則,對一些確有需要的崗位和職業,應建立相對完善、體現彈性的延遲退休機制,既讓勞動者有機會繼續發揮能力,也尊重勞動者的意愿。
??焦點三:如何讓延遲退休者養老待遇“不吃虧”?
有些人擔心,現在養老待遇“不看繳費長短,只看退休早晚”,擔心延遲退休后領取養老金可能會減少,會“吃虧”。合肥市51歲居民李向軍說:“假設自己活到80歲,60歲退休的話,能領20年的養老金;如果延遲到65歲,只能領15年。”
湖北一基層社保部門負責人表示,由于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待遇基礎較低,因此,國家連續10多年對基礎養老金調整增長,使退休職工養老金待遇逐年提高。然而,由于現行養老金計發辦法與養老金調整機制不協調,多繳多得激勵機制體現不突出,“確實容易出現晚退休、社保繳費時間長,反而養老待遇不如早退休、社保繳費時間短的群體的情況。”他說。
褚福靈說,延遲退休改革應當與養老保險計發辦法和調整待遇辦法改革統籌推進,形成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機制,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做法。
還有代表委員建議,除調整養老金計發辦法外,還應該通過稅收調節、過渡期養老金靈活申領等手段,保證工作時間長、退休時間晚的群體利益不受損。
??焦點四:能否緩解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
有人提出,延遲退休是否因為養老金發放壓力加大?多位專家指出,延遲退休政策出臺的目的,并非為解決局部地區出現的基金當期收不抵支問題。但延遲退休實施后,意味著職工繳費年限相應延長,對于養老保險基金運轉總體肯定利好。
人社部公布數據顯示,去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2.84萬億元,總支出2.58萬億元,累計結余3.67萬億元,可以確保17個月的支付,說明養老保險當期運行是平穩的。各省份之間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差異比較大,有特別困難的省份,當期收不抵支,累計結余也基本上用完。
褚福靈認為,延遲退休后,相應群體的養老金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因此基金增收部分也應主要用于提高延遲退休群體養老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