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因為現在是買房的最好時期,很多人都想購買,那么,不管要在外地購買還是要在本地購買,我們都必須要了解其中的政策,所以大家可以先看一下,榆林人才購房的新政都有什么,然后,還要清楚購房補貼都有什么,一般的話它都是有補貼的。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中國哪里都不缺人,但哪里都缺人才。榆林更是如此。
資源開發之初,榆林對人才的渴望似乎并不怎么強烈,因為傳統的資源采掘業技術含量很低,即使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民,只要肯吃苦、會打眼放炮,就能下井采煤。
但當榆林由資源的低水平采掘、加工逐步向現代高端能源化工轉變時,當煤炭清潔利用、面煤干餾、煤轉油、煤氣油鹽綜合利用等一個個技術難題擺在榆林人面前時,人才短缺問題暴露無遺。
雖然早在陜北能化基地建設之初的2003年,榆林市的主要領導就曾提出實施人才戰略的思路,喊出了“騰出好位子給人才坐,蓋起小洋樓給人才住,拿出百萬元給人才獎”的口號,但七八年之后,這個口號并未變成現實,榆林市的人才資源狀況并沒有多大改變。“好思路也要靠人才來實踐啊,沒有人才咋能行?”榆林市政府一位官員感嘆。
有關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榆林市每萬人擁有人才量僅為194人,比西部地區的平均數還少129人,比陜西省平均數少137人,遠遠低于全國487人的平均數。
在為數很少的人才隊伍中,也是低層次人才多,高層次人才少;單一型人才多,懂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少;應用型人才多,有成果、有建樹的高精尖人才少。
據統計,2010年底,榆林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不到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1.5%,有中級職稱的也只占20.3%;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中青年專家更少;在全市產業結構中占大頭的能化產業里,高中級人才僅占職工總數的6.5%。
而且,由于人事管理體制滯后等原因,好多單位庸才占編、人才靠邊;不少企業用人唯親、人才難進,導致一方面市場需要大量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許多高層次人才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成千上萬的大中專畢業生就不了業。
人才數量少、質量低、結構失衡,已成為嚴重制約榆林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面對這種狀況,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在榆林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市委組織部經過認真調研論證,緊密結合榆林用人實際,繪制出了人才工作的五年“路線圖”。
在此基礎上,2012年12月,榆林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要通過“兩引進六提升”實施“522人才計劃”,即用5年時間,重點圍繞現代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有色冶金、特色農業、服務業、社會事業等領域,引進50名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00名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提升20000名高層次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努力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與榆林創新轉型需求相適應的人才隊伍。
與此同時,制定出臺了《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培養提升人才的實施細則》、《人才工作考核辦法》等配套政策,從引進人才的安家補貼、科研經費、薪酬待遇以及人才培訓補貼、實施路徑等方面都做了明確規定。
至此,榆林的人才工作不再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緊密結合榆林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建立起了一套針對性、操作性很強的完整政策體系。
聚良才:引培結合緩解人才之渴
6月15日,榆林市委黨校的教室里,來自北京市雙高人才發展中心的5位評委用統一的試題,逐個對榆林即將引進的首批高層次人才的入圍者進行當面問答、現場打分,整個過程嚴格、規范,不僅全程攝像,還動用了金屬探測儀,分數也當場公布,充分表明了榆林“真引才、引真才”的決心。
經過對全國各地的400多名報名者嚴格審核和評估認定,在9月5日召開的榆林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最終確定了引進的10名人才,并決定今后每年拿出300個以上的事業單位自然減員編制剛性引進人才。
這次引進到靖邊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的碩士研究生石勇說:“我來自湖南株洲市,2011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畢業,雖然畢業后在省城參加了工作,工作和生活條件可能都比榆林好,但因我學的專業在農村更有用武之地,就報了名。我可以結合榆林的設施農業,利用沼氣將廢棄物處理成有機肥及其他生產用的能源,還可以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這是在榆林喊出人才戰略的十多年間,第一次真正的剛性引進人才。雖然名額不多,但對榆林的人才工作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
“現在的關鍵問題在剛性引進上,只有剛性引進才能使榆林人才隊伍剛性提升。我們算了一筆賬,榆林現在財政供養人員11萬左右,一年有3000名左右的自然減員,只要拿出十分之一用于高層次人才剛性引進,就會使榆林的人才隊伍發生質的變化。”榆林市委組織部一位參與“522”人才計劃文件起草的工作人員說。
在剛性引進人才的同時,榆林市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柔性引進了113名高層次緊缺人才。每引進1位,給予用人單位2萬元的工作經費補貼,并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創新經費資助。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政策支持,像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學教授張鐵崗這樣的專家也被引進到了榆林,進行提升采煤率的技術攻關。
在剛柔相濟引進人才的同時,榆林市按照“哪方面需要人才,就在哪方面下工夫”的原則,大力培養高層次緊缺人才。
,榆林市圍繞植物保護、金融管理、企業高級經營管理、廣播電視無線發射技術、醫院管理、教育科學管理、電子商務、知識產權、質檢檢驗檢測、網絡商品交易市場監管等重點專業領域,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全國知名大學舉辦了10期培訓班,培訓500人。
為了盡快改變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榆林市參照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的模式,通過與北大醫學部和首都醫科大學聯系爭取,安排了13名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在北醫三院、天壇醫院、安貞醫院和宣武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培訓。
此外,榆林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共同組織實施了“榆林市會計人才培養計劃”,并于去年為民營企業選派50名本科院校畢業生從事管理工作,為期三年;今年,將增加至100名。
榆林市艷陽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波說:“去年,市上給我們公司派來了一名學法律的大學生,市財政每月給發基本工資2000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人才支持,還減輕了薪酬負擔。”
筑良巢:強化考核改善人才環境
3月19日,榆林市委人才辦、市委組織部、市編辦、市人社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出《關于做好度剛性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有關工作的補充通知》,將312個編制分配給各縣區、各單位用于剛性引進高層次人才。
“因為人才意識淡薄,去年,我們發了剛性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崗位申報的通知后,由于怕人才進來占用本單位編制,加之相關部門認識不一致,全市只報了10多個崗位。鑒于此,市委決定統一下達人才編制。”榆林市委組織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是的,引才、育才固然重要,用才更重要。針對榆林市一些縣區、部門人才意識不強、不能創造良好人才環境的現象,2013年以來,榆林市委在著力完善人才服務政策、健全人才服務體系、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基礎上,率先在全省把人才工作納入各級各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對思想不重視、落實不到位、人才工作嚴重滯后的縣區和部門,按照《榆林市領導干部問責試行辦法》相關規定實行問責。
今年,人才工作的考評占比更是由原來的1%提高到5%。
考核的指揮棒,加上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使榆林的人才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正在快速形成。
在柔性引進人才最多的榆林市第一醫院,1999年獲得四醫大博士學位的骨科主任沈萬安對記者說:“我是東北人,被作為人才引進到榆林工作后,無論氣候還是工作環境都比較適應。院里對我很支持,當時開業時并沒有多少錢,但聽說我做手術需要20多萬元的磨鉆,毫不猶豫就招標購買了。現在,我雖然每周跑西安很累,但工作起來很愉快。市委組織部把我們聘為醫學專家,還請我們聚會征詢意見,聽說還要建專家樓。這么尊重我們,我們不好好干就說不過去了。”
在神木、靖邊等資源大縣,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先后予以重獎。神木從今年開始實施“5125”人才工程,著力營造激勵人才干事創業的土壤和“小氣候”。
全市的人才服務單位更是加大了服務力度。榆林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每月1日、16日都要舉辦招聘會,每年在網上舉辦四次招聘會,每年安排1000名大學生見習,從而使近幾年回榆林的數萬名大專以上畢業生九成以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由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近兩年,榆林的人才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但與經濟社會創新轉型的需求還不相適應。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努力,堅定落實‘522’人才計劃,使榆林成為像深圳、溫州一樣的對人才、文化都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榆林干事創業。”榆林市委人才辦一位負責人說。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隨著榆林各級各部門都像九方皋相馬一樣識才、用才,隨著榆林的“522”人才計劃逐一兌現,一個群賢畢至、人才輩出的局面就會出現,榆林的發展就將真正邁入創新驅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