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愛我的祖國》。
泱泱大中華,悠悠五千年。
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名學生,我深愛著生我養我的祖國。
她地大物博,人杰地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她大河奔騰,浩蕩的洪流沖過歷史翻卷的漩渦,激流勇進;她高山巍峨,堅實的脊梁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當我們的民族遭受帝國主義蹂躪時,無數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不懈努力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當我們的民族遭受非典的侵襲時,我們的白衣戰士挺身而出,毅然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與十三億同胞攜手并肩,解除了病毒對中華兒女生命的威脅。
當我們的民族遭受到撼天動地的大地震時,我們沒有后退,沒有懼怕,勇往前行,拯救一個個生命,排除一個個危險,迎來了一個重建家園的明天
這就是我們,一個不屈的民族
一、《志在救國救民》
鄧恩銘16時,由在濟南做官的二叔父接到濟南來讀書。家里人都希望他將來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但是,他在離開家鄉貴州省荔波縣時,就寫下了“志在黎民”的詩句,決心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濟南一中讀書的鄧恩銘整天和同學們到街頭演講,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他被選為“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結識了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讀書的王燼美,兩人成了親密的戰友。
1920年9月,他倆發起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后改名為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7月間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來,敵人到處搜捕他,親友勸他回鄉或升學。鄧恩銘矢志不移,用“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的豪壯詩句來表達他為革命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二、《周恩來的書香緣與愛國情》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五千年的歷史潮流。1898年3月5日,一代的開國元勛應運而生,周恩來正傳承了這歷史的發展,以讀書愛國,愛國讀書為宗旨。當12歲的周恩來斬釘截鐵地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時,周恩來與書香、與愛國便開始了不解情緣。
1910年春天,十二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明理而讀書”還 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為什么讀書?”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將定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啊!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振興中華為目標。
在東關模范學校的3年,周恩來用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精神激勵自己。每天,他完成作業后,就博覽群書。他一邊讀,一邊摘錄名言警句,還 寫讀書心得。他常常讀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還 在書海里遨游。少年周恩來就胸懷中華,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經常聯系國家和國際大事。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資本家販賣黑人孩子的《湯姆和瓊斯的故事》,為黑人孩子的悲慘遭遇而流下熱淚,同時對資本家的罪行而義憤填膺。于是,他帶領同學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黑人孩子。傾吐了發自肺腑的憐憫和同情;一封寫給白人資本家,表示了無比的憤慨與抗議。在政治生涯中,他也嚴格要求自己,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站在時代的前列。讀書,就要以緊跟時代為要求。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后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周恩來先后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他還 在課外讀了《離?》、《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贊賞《岳?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周恩來認為如果只是東一點,西一點,這叫作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算不得學問。周恩來提出:“讀書寧精勿雜,寧專勿多”。讀書,就要以“求精不求多”為原則。
1919年留學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后來,在“文化大革命”極端復雜的特殊環境下,周恩來同志忍辱負重,苦撐危局,作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維護黨和國家正常工作的運轉,全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盡一切可能減少損失。這些正是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在為他日后投身愛國運動、吸收進步思想打下可基奠!讀書,就要以貢獻祖國為動力。
高中語文作文演講稿的正確格式及范文 | 語文作文演講稿的正確格式及模板參考 | 小學生演講稿的正確格式及范文 | 經典的紅色故事五分鐘演講稿精選范文 |
小學生紅色故事的演講稿材料內容 | 大學生紅色故事2-3分鐘的演講稿 | 學校以愛國愛黨為主題的演講稿題目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演講稿范文三篇 |
大學生學黨史跟黨走的演講比賽的簡短演講稿 | 中學生關于紅色經典故事的簡短演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