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是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某種認識的語言結晶,是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并用于警世、勸戒、啟迪他人的一種固定語句。和諺語一樣,俗語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包括了部分成語、歇后語和俚語等,俗語的內容雖然復雜,但從總體上說,它應具有廣泛的流傳性、鮮明的口語性、相對的定型性等特點。
正因為諺語和俗語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又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我們將收集整理的諺語和俗語編輯冊,旨在將諺語和俗語這些簡練、生動、形象的詞、句以更科學的編排方式呈現給讀者,更方便讀者閱讀、查檢。
為方便檢索,特增加了筆畫和拼音索此,陳雪美女士、陳白露女士為諺語、俗語的索引和資料匯集做了很多工作,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參閱了發表的大量圖書資料。
⊙ 俗語、諺語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語言形式。民間稱其為俗語、俗話、常用
⊙ 語、口頭語。文人則稱其為“鄙語”、 “俚語”、 “恒語”。它源于民間,立意明確直接,以事論事,具有通俗形象、淺顯易懂、順口易記、詼諧幽默等特點,經反復實踐、長期驗證、廣泛應用而世代相傳,經久不衰。
⊙ 民間交往,三句話不離俗語,素有“離開俗語不說話”之說。俗語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 一、俗語的來源與“人民性” 俗語、諺語,包括歇后語,都是民間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們把自己的各種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歸納,變成一種簡練易記的知識語言形式,然后經過反復驗證,這種知識語言形式被大家認可,成為人們認識社會、交流情感、表達思想認識的重要工具,也約定俗成地作為人們為人處世的準則上行下效,并廣泛應用于規范個人行為,指導生產、生活和教育子孫后代及經營理財等各個領域。
⊙ 二、它既是一種文化啟蒙,也是一種社會公德的教化傳播,對社會的安定、團結、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普通百姓罕有讀書學習的機會,對高雅文章看不懂、記不住,而街頭巷尾的”俗言俚語”大旨為勸善懲惡、與世道人心相順應。因此,這種民間俗語只能由民間自身相傳的形式流行傳播,為了易記易傳,盡量把文字形象化地加以精練,少則幾個字,多則十幾字,既淺顯易懂,又順口押韻。
⊙ 為了使人記得住,用得上,有的還糅進了詼諧幽默、粗獷俏皮的語言特點,并且有一定的哲理性和諷刺意味,使其說起來順口,聽起來有趣,用起來結合實際,品起來回味無窮。又因其涉及面廣,內容豐富,使用方便,所以在民間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文化現象,真正是勞動人民自己創造、自己傳 承,并為自己服務的文化品類,這就是它的來源和它具有的“人民性”。
⊙ 三、俗語的現狀與發展 民間俗語形成之后,因得到不斷的完善、提高而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和認可,即使文人墨客也不得不對它的形象準確和教化作用刮目相看。他們也在寫文章做學問時隨筆引用,并在引用的同時,也對其進行粉飾改造,這更使俗語在語言結構、文字內涵上有了質的變化,使其更加俊俏亮麗、雅俗共賞。反過來,民間也常在一些名人名言前面加上“俗語說”而給以俗化了。
⊙ 四、因此,目前民間的部分俗語并不全是原生態的民間俗語,有相當一部分是經過加工使用后的“俗語”,但就其本質講,民間俗語仍然是廣大先民們自己創造、自己傳承的一種文化品類,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并不是說某個文人或某部文學作品中使用了某個俗語就指定是他們創造的。民俗文化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化,逐步形成高雅文化是十分正常的,因為民俗文化本來就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從俚俗到高雅是一脈相承的文化體系。
⊙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民俗文化也不斷呈現新舊交替的局面,有的俗語也許過時了,新的俗語又出現了。
⊙ 五、民間俗語的地域性 俗語有云:“入國問禁,入鄉問俗,入家問忌。”這是說民俗文化有很強的地域性。因為每個地域的居民在生產、生活、飲食、服飾、居住和文化娛樂、婚喪禮儀、姓名稱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所以有“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之說。
⊙ 中原地區,向有“國之心,地之中”之譽。
⊙ 過去即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中原地區是炎黃先民的發祥之地,人口密集,政治文化相對發達,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但又因為中原地區戰略位置重要,歷史上戰亂不斷,加之自然災害頻發,造成幾次人口的大量南遷,也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大流動。如起源于中原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就保留了許多中原民俗文化的特色。
⊙ 而中原地區隨著外來人口的遷入,特別是隨著明初山西洪洞縣大量移民來到中原,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這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注定要有一個“入鄉隨俗”的適應過程。既要保留原地文化的持續性,又要接受新的地域文化的適應性,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磨合和調整,才能融合為新的文化。
⊙ 而俗語和諺語,作為一種前沿的民俗文化,則更加凸顯了它的特殊性。因為俗語和諺語針對性強,比如以指導生產為主的有關時令節氣、農耕氣象方面和涉及地方禮儀風情的俗語諺語,會因地域因素有較大的改變和組合。這些俗語諺語一旦形成,地域特色便十分鮮明。
⊙ 六、民間俗語的現實意義 前面已經說過,民間俗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母體文化和基石,它產生于肥沃的生活土壤,蓬勃興旺,生生不息。
⊙ 七、古往今來,無論是文藝作品,或書刊報紙,尤其是民間交流中,俗語的運用十分廣泛。我國的文藝作品中,常常因為巧妙地運用民間俗語而使作品趣味橫生,大為增色。俗語是群眾語言的精華,常常帶有一定的哲理性、諷刺性、督促性,意蘊豐富,耐人尋味,是文學語言的基礎和源泉。
⊙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隨口說出幾句俗語,或表揚,或鼓勵,或批評,或訓導,或警示,使頹廢者重新振作,使迷失者找到方向,使晚輩增長見識,使失意者得到慰藉和心理平衡。俗語是人們生活中的調和劑、贊美詩,也是激勵人奮發向上的精警之言和撫慰心靈的音樂旋律。
⊙ 在平時人們的交往中往往能夠帶言而出隨意發揮,并且立生效果。對人際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即使在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俗語在民間的運用仍極為廣泛,其作用不可低估。
諺語俗語5000條中有關朝鮮的諺語有哪些 | 關于諺語俗語5000條的內容簡介 | 有關秋天的諺語或俗語2篇 | 有關黃河的諺語、俗語 |
典勵志諺語、勵志俗語 |
⊙ 八、 俗語的界定和分類說起俗語,人們常常把它和諺語、歇后語混在一起。
⊙ 實際上三者之間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一是它們都產生于民間,形式相近。二是都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有關。有的既可以說是俗語,也可以說是諺語或歇后語。三是都具有語言精練、淺顯易懂、立意鮮明、生動、詼諧、幽默的特點。
⊙ 人們在使用時習慣在前面加“俗話說”。
⊙ 不同之處,一是俗語多涉及思想、生活領域,如立身、勵志、勸勉、訓導、家庭、理財等,含意深刻,內容廣泛,哲理性強。二是諺語主要用于時令、節氣、農耕、氣象等方面,闡述一種自然規律和經驗,立意明確,地域性和實踐性強。三是歇后語,中原稱其為“摞坎子”、 “吊桿子話”,或“俏皮話”,它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說現象,后半部分說本質,比如“老鼠撈木锨??大頭在后”“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閨女穿她娘的鞋??前(錢)窄”等。形式詼諧幽默、粗獷俏皮。既闡述一種生活哲理,又有說笑娛樂的味道。這其中更有善意的諷刺、尖刻的批評和無情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