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除去語文、數學等主修科目之外,音樂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音樂是一門關乎于情感藝術的課程,對小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激發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小學音樂的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隨著小學藝術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教學理念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而音樂是一種非語義性的信息,是一種非具象的藝術,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帶有模糊性。因此筆者認為要實現音樂的有效教學,關鍵之一既是在歌曲教學中讓學生感情融合進詩情畫意的情景中。音樂課如何由淺入深、由遠到近、由具體到抽象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在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做了以下初步探究:
一、引導啟發想象
先讓學生聽?些直接模擬的音響,如鳥的鳴叫,汽車的滴滴聲,海浪聲等音樂模擬聲,引導學生想象。這些熟悉的自然音響,他們一聽便能理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很有成效。然后從學生生活出發,啟發學生想象,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內容組成音樂欣賞,學生也容易接受。如教授《可愛的動物》一課時,可先在多媒體中出示一幅圖片:在茂密的森林中,有大象、黑熊、小鳥、白兔;然后引導學生邊聽音樂,邊看圖,讓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形象相聯系。一般學生都能想象出“小鳥在樹林中唱歌”、“大象甩動著長長的鼻子在草地上走動”、“小白兔蹦蹦跳跳地摘蘑菇”、“笨重的大黑熊在吼叫”等動人情景。這樣反覆聽反覆講,就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低年級的音樂課本都有插圖,教師教學時要充分運用插圖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音樂形象。如老師彈奏后可問學生:“你們聽了這段音樂好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學生的思維隨著音調的起伏而加深聯想。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會說出各種各樣的聯想,課堂教學的氣氛也隨之活躍。在鼓勵學生想象時,還要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歸納小結,這樣使學生感到歌曲并不是看不見摸不到的,而是有趣味的“活動圖畫”。在《木偶的步態舞》欣賞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完整地欣賞一遍樂曲,讓學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歡樂情緒和愉快情感。在這兩個環節中筆者更注重學生聽后的自身感受:有的學生覺得小木偶是不想練琴溜出去玩后發生了一些事情,有的學生認為是小木偶第一次來到主人家參觀主人家房子時和名貓之間的故事……總之每個學生經過啟發后都有自己的理解,雖然不是教參上的標準答案,但筆者也給予了肯定。
二、語言表述形象
在教學中,既要教會學生根據聽到的音樂展開豐富的聯想,還要啟發他們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學會用準確的語言來描繪自己所感覺到的形象。如教唱人音版《小雨沙沙》這首描繪大自然風景的歌時,要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的感受議論、想象:唱了這首歌后面前有沒有出現一年四季“雨”的畫面?你能用一句話把你想象的畫面講給大家聽嗎?學生紛紛回答:“春天的雨,像千萬條絲線從天空飄灑下來,沙沙沙沙,就好像誰在撥動琴弦”;“夏天下起瓢潑大雨,天地間像掛著無比寬大的珠簾,雨水嘩嘩地流著”;“秋天的雨,帶著涼意,唰唰唰唰,把空氣過濾得格外清新”;“冬天的雨,是紛紛揚揚的雪花,給大地鋪上一層厚厚的白地毯”……
這樣透過孩子們的眼光,勾畫出一年四季“雨”的不同聲音和形態,充實了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把《小雨沙沙》這首歌曲唱得感情充沛。在教唱《搖船調》這首充滿童趣的歌曲時,可以采用聽范唱、讀歌詞、再聽范唱的方法,讓學生思考并回答“這首歌寫的什么?”“是寫小船兒出發了,要去美麗的臺灣島”,一個小朋友搶先回答。
“這首歌,在我的想象中是這樣的:藍色的大海,風平浪靜的海面,小船揚起風帆,飄向美麗的臺灣島,又載回了臺灣的小朋友”……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訴說著自己的激情。這樣,即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有助于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真是一舉多得。
三、渲染詩情畫意
為了運用形象的語言對歌曲的藝術境界進行具體的描述,筆者在教《大海搖籃》一課前,設計了如下導語: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邊有多么迷人的景色啊!在海濱游泳,在海灘散步,可以興高采烈地拾貝殼,可以興趣盎然地觀日出……藍天和大海在遠處相連,海面上白帆點點,海鷗自由地飛翔,交織成一幅幅多美的側面。經過如此渲染,誘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而后,筆者讓學生觀看了一系列彩色的海濱圖片,加深學生對歌曲藝術境界的理解。
再如《拍手拍手》是一首歡快流暢的歌曲。根據歌詞的特點,曲作者將旋律寫成兩個樂段,并采用了領唱與副歌交替出現的形式,領唱部分比較自由,帶有敘述性副歌部分配上二部合唱,呈現出歡快的場面,情緒熱烈較有聲勢。在音樂的熏陶下歌唱團結、友誼、發揚文明新風,讓學生引申理解,加上歌曲本身歡快的節奏,力度的變化,更好地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他們能夠很有節奏的為歌曲拍手,完成間奏,細膩地抒發了孩子們的情感。
四、領悟音樂真諦
兒童歌曲的體裁是豐富多彩的,為了表現出完整的思想內容,塑造一定的音樂形象和體現感情,自然會運用不同的音樂結構形式。而旋律的發展、變化、高潮的出現和歌曲的藝術形象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的魅力不僅體現在旋律中,也常常借助于節奏、和聲和織體等方面,前呼后應、時急時緩、有強有弱才能生動地體現音樂形象。
如《金扁擔》節拍的變化,第一、三樂段四三拍,活潑跳躍而富有舞蹈性,描繪汽車進山寨的歡樂情緒,第二樂段四二拍,形成對比,舒展而富有歌唱性,描繪大路寬廣美麗。這使整個歌曲既統一又有對比,既優美動聽又適于載歌載舞。
又如《時間象小馬車》中,讓學生認真體會小馬車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的節奏變化,啟發學生發現聲音變化的逐漸性,并導出“漸強”、“漸近”兩種記號,并引導學生用它們來演唱歌曲,指導學生發揮創新精神為歌曲伴奏,并在課后讓學生探究本次課的內容,讓他們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
五、結語
總之,老師每教一首歌曲都要通過理性分析,展開形象思維,先把握音樂形象,然后引導學生在聽與唱中展開想象的彩翼,再現歌曲描寫的具體情景,使學生情緒飽滿、體驗豐實,逐漸提高感受能力。讓我們像有經驗的導游那樣,悉心引導學生去探幽尋美,啟發學生自己去采掘美的智慧花朵,讓孩子們幸福地歌唱,讓孩子的感情觸合在歌曲的詩情畫意之中!
參考文獻:
[1]孫睿,孫暾.有效教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基礎教育,2008,(01).
[2]黃纓嵐,從評價中反思有效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