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本文從高職院校工作重心轉向“做強”出發,指出高職教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定位,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推進可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經過近幾年的“規模超常發展”,教育資源迅速擴大,招生數、在校生數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4年全國高職(專科)招生237.43萬人,在校生595.65萬人,校均規模達到3209人,高職院校實現了“做大”的歷史性跨越。目前,高職“規模超常發展”階段已告一段落,正進入第二個戰略發展階段??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做強”。“做強”必須遵循教育規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定位,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科學推進高職教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一、正確定位: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其本質要求和核心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把發展是硬道理和遵循用科學的態度促進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抓教學、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高職領域就是既要明確科學發展觀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要充分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給高職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各高職院校要選準發展的重點,把握好發展的節奏,處理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穩定數量,提高質量,正確定位,用新的發展思路制定新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強內涵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
正確定位首先是辦學定位。高職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要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特別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其次是培養目標定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第三,是人才服務面向定位。高職教育要立足本地區,面向中小企業,全方位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隨著*的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很快。日益發展的中小企業急需高職教育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持,現在中小企業已成為高職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高職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市場,是高職畢業生今后就業的主渠道。高職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就應該將自己定位于為中小企業服務,為中小企業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第四,是辦學功能定位。高職院校要從單純重視學歷教育向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并重轉變,要將職業教育、技術教育、職業培訓融于一體。第五,是專業設置定位。高職院校要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緊緊圍繞與地方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產業鏈、產業群、崗位群來設置專業和專業方向,要錯位發展,防止千校一面。第六,是辦學特色定位。特色就是特點、個性,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優質風貌,即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它是在遵循教育普遍規律基礎上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特征,它存在于教育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活動和過程中。它是一個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學校綜合實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說質量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那么特色是生命的源泉。因此,高職院校要在謀劃特色上下功夫,要根據自身的發展環境和潛在優勢,科學確立適合自身的發展定位,合理選擇自己的發展空間,尋求有自己特色的發展模式,在同社會經濟的長期互動中形成特色,在辦學過程中豐富特色,在不斷發展中強化特色。
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高職教育的基本辦學方針
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與其他教育相比,高職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聯系更加緊密。社會需求量和結構的變化、市場對各類人才供求的漲落、長短線的轉換都會很快地在高職教育上有十分靈敏的反映。因此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方向,更好地為*服務。從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看,高職教育的優勢和競爭力體現在就業上,因此就業導向是我國現階段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出口”暢通,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普遍受到歡迎,學校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學校必須瞄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精心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制定出適合本地區、本行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把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作為學校改革的重點,切實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使畢業生真正做到“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繼續教育有基礎、發展有空間”。
三、產學研結合: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2002年10月,周濟部長在湖南永州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指出: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高職教育發展要有新思路,這個思路就是產學研結合之路。產學研結合就是利用學校和企業(科研部門、社會各界)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將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獲取直接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教育有機結合,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模式。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根據本地區行業、企業的特點和自身的優勢,充分利用行業、企業資源,不斷探索產學研結合發展高職教育的新模式、新道路,建立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
就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層次而言,建立以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為主體的專業顧問委員會、專業指導委員會或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確定,與企業簽訂協議并將企業作為學校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由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對在企業實習實訓或畢業設計的學生進行指導等,這種源于學校尋求企業參與的產學合作教育是屬于初級層次的。中級層次的產學合作應是在初級層次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即學校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為企業提供咨詢、技術培訓等服務,與企業合作,按照企業職業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共同開發專業教學計劃,努力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這兩種合作教育,在其合作過程中,企業僅僅是被動的參與者,企業的優質教育資源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高級層次的合作應是校企互動,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形成人才培養工作共同體的“互惠、雙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一方面企業主動尋求合作,向學校提供技術、設備甚至是資金的支持,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為學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和真實的崗位,使學生感受企業工程氛圍,了解企業生產組織、產品設計和制造,接觸企業生產實際,參與企業生產活動,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幫助學生樹立工程觀念,增強職業意識,提高職業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企業則優先選拔錄用優秀畢業生;另一方面,學校則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立科研課題,與企業一起進行技術攻關,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種產學研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學校和企業資源、環境的共享,有效地發揮了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
四、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是要以人為本,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堅持以人為本,從領導者、管理者和服務人員的角度講,就要強調以教師為本,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從教職工的角度講,就要強調以學生為本,這就要求學校的一切工作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成才為中心,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為重點。
把培養學生、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營造人性化的、平等和諧、催人奮進的教育環境,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和諧發展。要實現高職教育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統籌兼顧,正確處理高職教育發展中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如:
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高職教育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關鍵在于適應需求。學校發展要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發展、地區發展和就業市場的需求,要遵循“市場規律”,同時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在“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兩者之問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使教育和經濟二者健康協調發展。
外延發展與內涵發展的關系。評價一所學校,光有規模的擴大、外延的擴展是遠遠不夠的,要統籌兼顧,堅持內涵與外延并重,堅持走注重內涵與擴大外延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內涵發展的實質是講求數量、質量、規模、效益的統一,既重視硬件建設,又重視軟環境建設,苦練內功,努力培養出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的應用型人才。
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數量發展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基礎,離開了數量,高職教育發展就無從談起。但是數量又要以一定的質量為基礎,質量也總是以一定的數量為前提;沒有質量的數量對高職教育資源是一種浪費。質量是高職院校的立身之本,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提高辦學質量是高職院校永恒的主題。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走質量數量兼顧、質量優先的發展道路,數量要和質量、結構、效益相協調,在保證辦學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在招生數量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發展規模與社會需求的關系。高職教育的發展應適度控制規模,防止過度膨脹,規模發展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以需求推動發展,以發展來引導和促進需求。
規模擴展與辦學條件等的關系。高職教育擴大辦學規模是必要的,這既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但辦學規模的擴大應與高職教育的基礎能力建設同步發展。高職院校要根據學校所處區域產業、行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教育資源狀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自己的辦學規模,想方設法地改善辦學條件。
“衛星要上天,馬桶也不能漏水”,中國的工程師是世界上最多的,但中國的馬桶漏水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馬桶漏水這個技術問題需要的不是科學家來解決,而是需要應用型技術人才、需要一流勞動者(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中外校長論壇上說到他的一次訪問英國的經歷,在這期間,他看到一所大學貼出的標語是:培養世界一流勞動者的大學)來解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僅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更要有大批一流的勞動者。科學發展觀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國的高職院校也應該成為“培養世界一流勞動者的大學”。
我們一定要把握機遇,按照錯位競爭發展、爭創一流、形成特色的要求科學定位,切實搞好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專業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以及校園建設規劃;大力加強教學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強化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切實增強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推動高職教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