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在會計學專業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畢業論文是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于大學學習的最后階段完成的、據以獲得學士學位的學術研究性論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會計學本科專業論文,歡迎閱讀。
會計學本科專業論文1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不斷發展,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有經濟貿易的往來,就會不可避免的用到會計的計量屬性,但是截至到目前為止,關于會計的計量屬性雖然是非常明確了,并且用的最多的就是公允價值的會計計量,然而關于公允價值的會計理論,目前仍然是眾口不一的,對此沒有達成一致性,因此,本文就公允價值的會計理論基礎做出深入的剖析。
決策有用性
關于會計的計量屬性,我們所學到的有這樣五種,簡單的對五種計量屬性進行介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一是按照我們最初第一時間交易的價格作為計量入賬的價值,這種我們叫做是歷史成本;二是按照我們重新取得的資產的價值進行衡量,比如一臺空調的價格,如果在年底進行盤點的時候發現多了一臺空調,其價值難以衡量的情況,那么就按照當前市場上的空調的價值進行入賬,這種我們叫做重置成本;三是可變現價值,即按照一定的會計計算公式進行價值的評估,這種計量屬性主要用于對材料等存貨發生減值情況下的價值確認;四是現值,也就是對于未來所能夠預計的價值進行衡量,例如分期付款,就是采用這種計量方式,最后一種就是我們本文所要進行剖析的內容,即公允價值,也就是以評估雙方都能夠認可的價值進行計價,例如在進行股票、債權交易的時候,以最后的收盤價進行最終的價值確認并計價,在目前國際上,以公允價值為會計計量越來越被廣泛的應用。下面就從兩個方面對于公允價值的會計理論進行剖析。
決策有用觀
目前在國際上,對于會計目標,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觀點,大致上存在著這樣兩種不同的觀點,一個是受托責任觀,也就是受托者向委托者來報告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一些情況,其價值的衡量主要是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計量,這個觀點又是委托代理的理論基礎;另一個便是決策有用觀,顧名思義也就是提供一些對決策有用的價值,其提供的對象是一些經營者和決策者,投資者和債權人等等。決策有用觀是公允價值的理論基礎,雖然這個會計目標起步比受托責任觀晚了些,但是應用上是非常廣泛的,而且已經被很多的企業所接受。
在受托責任觀中,主要是受托者和委托者之間的責任劃分,而且對于這二者之間的責任約束,可以通過協議的方式進行,可以說這種觀點對于企業的要求是非常適用的,但是,這種觀點也隨著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不斷改革而逐漸的不適用,很多的企業的股權越來越分散,而股東的要求也逐漸的提高,他們不僅僅滿足于股份份額,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加關心的是這些股份在未來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收益。因此,以歷史成本為計價方式的這種觀點就顯得不太合理了,而以公允價值為計價方式的決策有用觀卻顯得很有必要,因為這種觀點,不是以當初進行交易的價格進行入賬,而是以股票的出售日的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對于股東的收益也能夠更加明確的看出來。采用這種觀點能夠為投資者和債權人進行衡量企業的資產做出參考,并且評估未來企業能夠帶來多大的收益,從而滿足他們的需求。
相關性的質量特征--公允價值的理論前提
前面提到了關于會計目標的兩種觀點,從應用較早的受托責任觀到隨著資本市場和企業的不斷變革逐漸被企業廣泛應用的決策有用觀,這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表現之一。那么,要想更好的實現會計目標,使決策信息更加有用,從而使投資者和債權人等能夠更加準確的對企業的資產等各項經濟指標有一個客觀的判斷,就必須要保證相關性的質量特征,這也是公允價值的理論前提。對于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具有著非常強的優勢,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信息更具有決策的相關性
在市場交易的環境下,尤其是當物價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時候,資產和負債的歷史成本是具備決策的相關性的,但是,市場環境的不斷變革,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市場的物價也發生了不穩定的情況,因此,以公允價值為主的計量模式就顯得尤為的必要,它更加強調了公平性,并且能夠針對目前的市場環境,更加客觀的反映出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供投資者和債權人做出決策提供信息的相關性。
(2)收益的公允價值信息更具有決策的相關性
關于收益情況下的信息,判斷哪一種更加具備決策的相關性,就要對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計量屬性進行比較分析,前者的收益主要是通過收入和費用之間的一個比例進行決定的,但是這樣的一個決策的前提是保證收入和費用是在一個長期的會計期間內進行的,但是在目前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很難保證市場環境的穩定性。而公允價值這種計量屬性恰好是適應了經濟環境不穩定的特點,運用綜合收益報表來保證決策信息的相關性。
(3)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
公允價值這種計量屬性對于股票、債權以及基金等的價值的計量具有很大的衡量價值,以出售日所確定的資產的價值進行計價,這樣能夠更加客觀的反映出資產價值的準確性,例如5萬股的股票是以每股3元的價格進行購買,而在出售日那天改股票的收盤價是每股4元,那么最終股票的會計計價就是20萬元。
本文通過對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計量屬性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更加深入的剖析了公允價值的會計理論基礎,可以看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環境下,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屬性逐漸被廣泛的應用,并且保證了決策的相關性。
會計學本科專業論文2
一、在財務分析方面,探究相關的會計與統計(以因素分析法為例)
對會計核算的財務分析而言,如何用各項指標去評估和分析一個企業的狀況是其本質所在。期間,統計學這一科學方法論的應用,可以更好地為財會人員提供方便,大大提高辦事效率。下面以財務分析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因素分析法為例,來探究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所謂的因素分析法,簡單來說,就是應用相對比較數學化、比較抽象化的方法,在某一經濟因素(當然并不僅僅局限經濟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對一經濟指標進行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向的考察,筆者認為,此方法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先是要確定本企業在這次研究中需要分析評估的指標,然后再根據剛剛所確定的影響該指標的各因素的方向和程度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最后,計算出相關結果即可。
因素分析法作為現在統計學上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企業會計的財務分析方面的應用更是非常普遍。在會計財務分析中,我們需要將統計學中,較為優秀的、領先的方法予以具體化、實用化,使之與現代會計中無法解決的、比較復雜難以處理的問題相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真正體現會計學與統計學兩者相互聯系的優越感與時代感。當然,統計學中除因素分析法外還有許多與會計學相聯系的方法,比如平均數法,相對數法,長期趨勢分析法等等,它們都是應用對企業經濟活動中的現有數據進行分析,所以數據的真實性、高精確度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會計學中的財務方面恰好以提供真實的、可靠的數據為基本前提。由此可以知道,統計學作為一門比較廣泛的、實用的工具,在與會計學相互結合、相互聯系的時候,兩者都將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個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分析法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