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云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北京化工大學在云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的分數在537至608分,位次為33828至2148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云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37至608區間才能上北京化工大學。
一、云南考多少分能上北京化工大學
1、2022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預科):理科最低分需要55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379名;
2、2022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6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432名;
3、2021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預科):理科最低分需要55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3860名;
4、2021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9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904名;
5、2020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預科):理科最低分需要5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828名;
6、2020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61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179名;
7、2021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6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288名;
8、2020年云南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60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272名;
二、北京化工大學在云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北京化工大學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556 | 21379 | 教育部 |
2022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600 | 8432 | 教育部 |
2022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625 | 2148 | 教育部 |
2、2021年北京化工大學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550 | 23860 | 教育部 |
2021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598 | 7904 | 教育部 |
2021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616 | 2288 | 教育部 |
3、2020年北京化工大學在云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537 | 33828 | 教育部 |
2020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615 | 8179 | 教育部 |
2020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608 | 2272 | 教育部 |
軍校畢業后的待遇
生長軍官本科畢業的授予少尉軍銜;對直讀研究生軍官學員,本科軍校畢業時授予少尉軍銜,研究生畢業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分別晉升為中尉、上尉軍銜。本科軍校畢業生長軍官的待遇級別定為十八級,相當于過去的副連職軍官待遇,保持了待遇保障水平總體不變,其他學歷的生長軍官也有類似政策設計。
據了解,分配到內地的少尉軍官,每月工資在9000元左右(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等除外)。分配到國家和軍隊明確的駐艱苦邊遠地區或高山海島部隊服役的軍隊干部,按照不同類別標準享受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高山海島津貼。
軍校畢業待遇為基本工資加補助,越是艱苦的地方補助越高,基本工資根據所在部隊不同而不同。
志愿填錯了有哪些補救措施
1、入學后申請轉專業
這個是你最有可能想到的法子,隨著近年高校緊追國際教育趨勢,逐步開放更多學生轉專業機會。尤其是知名高校,一般來說給與轉專業的機會最多。
大多數院校都會提供轉專業的機會。主要可參考的標準:高考成績、大一基礎課程的成績、以及相應的選拔考試。如果你實在不愿意所讀專業,不妨去試試。
2、輔修課程或第二學位
如果轉專業不成功,你就要學好主專業同時,去積極輔修其他感興趣的專業,如果決心足夠大,還可以直接攻讀你喜歡的第二學位。輔修你喜歡的專業核心課程,這個門檻最容易,如今高校都允許學生跨院系輔修課程。
三、北京化工大學最新介紹
北京化工大學創辦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為“培養尖端科學發展所需的高級化工技術人才”而創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院校,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化工大學肩負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以及原創性高新技術開發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學經過60余年的建設,已經發展成為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哲學、醫學等學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形成了從本科生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動站以及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人才培養格局。目前,學校共設有15個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約15300人,研究生約8100人(其中博士約1100人),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學生約2700人,留學生約460人。 學校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11人(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雙聘院士4人),其他國家院士6人,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4人、青年學者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獎者24人,“973”首席科學家8人次,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教學名師3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全國優秀教師9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30人(其中在崗30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8人,“首都科技領軍人才”獲得者5人,“北京市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2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教學管理人員1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1個,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69人。 學校學科實力穩步增強。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位列ESI排名前1‰,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2個學科位列ESI排名前1%。“綠色化學化工及材料”學科群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學校現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涵蓋14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交叉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51個本科專業,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4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3個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點,13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8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5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社科類省部級基地。8個博士后流動站。 學校教學改革成果不斷涌現。現有2個國家級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素質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1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5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7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北京市級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1個北京市級素質教育基地;1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虛擬仿真“金課”,4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門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2門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37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8門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1門北京市級虛擬仿真“金課”,5門教育部雙語示范課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北京高等教育優質本科教材課件;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9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37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47項;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11個。 學校科研工作發展迅速。承擔重大項目、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進一步增強。2001年以來,學校有32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擁有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各類科研成果應用于國家尖端科技領域。2020年學校科技經費到款8.6億元,獲國內專利授權757項,國外專利11項。 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加強。學校把產學融合等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機遇,不斷增強“四個服務”能力,引領企業轉型升級,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首都“四個中心”建設做貢獻。學校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北京市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第四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科技產業擁有近20個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科技產業實體,依托學校科技和人才優勢,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經營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已形成系列技術和多種產品。近年來,結合校內優勢學科、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學校還重點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地區,相繼成立先進材料、工業生物技術等5個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5個技術轉移中心和246個校企聯合研發機構。 學校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廣泛。堅持“全球化發展”戰略,著力健全國際交流合作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全球合作網絡體系,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學校與美、英、法、俄、德、澳、韓、日、意等48個國家(地區)的156所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2020年新(續)簽校際合作協議33份,新增合作伙伴14個。建有3個北京市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和3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堅持以“高精尖缺”人才引進為重點,14項引智項目獲得科技部國家級“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立項;在校長期任職的外籍專家共18人;積極推進學生國際化交流,與18個國家(地區)的61所高校和機構開展86項學生赴海外學習項目。繼續推進“北化-世界百強高校本碩博精英計劃”,30名優秀學生由國家留學基金委等資助赴境外進行攻讀博士學位或博士聯合培養。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工作。舉全校之力推進就業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重視對學生的全過程就業指導,積極發揮學校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過程中的主導作用。25位老師入選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多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85.34%,畢業研究生就業率為94.09%。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學,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繼續秉承“宏德博學、化育天工”的校訓和“團結奉獻、艱苦奮斗、務實力行、博學創新”的化大精神,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北化力量。 (相關數據統計日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