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浙江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浙江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分數在279至279分,位次為252831至160025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浙江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79至279區間才能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一、浙江考多少分能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1、2022年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分,錄取最低位次為-名;
2、2022年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46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9833名;
3、2021年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49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0516名;
4、2021年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42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3879名;
5、2020年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分,錄取最低位次為-名;
6、2020年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49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0025名;
7、2020年浙江考生上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最低分需要27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2831名;
二、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浙江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浙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浙江 | 綜合 | - | 1段 | - | - | 省政府 |
2022 | 浙江 | 綜合 | - | 2段 | 466 | 199833 | 省政府 |
2、2021年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浙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浙江 | 綜合 | - | 1段 | 495 | 160516 | 省政府 |
2021 | 浙江 | 綜合 | - | 2段 | 425 | 213879 | 省政府 |
3、2020年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浙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浙江 | 綜合 | - | 1段 | - | - | 省政府 |
2020 | 浙江 | 綜合 | - | 2段 | 495 | 160025 | 省政府 |
2020 | 浙江 | 綜合 | - | 3段 | 279 | 252831 | 省政府 |
填報高考志愿的技巧
1、填報志愿的過程中,如果能正確把握填報志愿的梯度,就能增加被錄取的幾率。因此,考生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以及平行志愿之間的梯度要正確處理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
在各志愿填報時,一定要注意拉開梯度,慎重填報第二、三志愿。如有的本科一批院校,為了提高生源的質量,通過政策規定和志愿分數級差等形式,每年都在第二、三志愿中擇優錄取部分高分考生。
2、考后估分報志愿的考生擔心估分不準,或者因為考得不好影響心態,有些考生發揮不理想,不能面對現實,情緒低落。無論屬于哪種情況,都要記住填報志愿時一定要冷靜、理智地進行分析,不能讓一時的情緒變化左右填報志愿的傾向。
3、不要盲從。填報志愿時同學間會相互討論、相互商量,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也難免相互模仿、相互感染。各人的實力不一樣,愛好興趣不一樣,不能相互模仿,相互模仿造成的扎堆現象對高考錄取是很不利的。
哪些口腔醫學二本大學適合撿漏
口腔醫學類適合撿漏的二本:川北醫學院
該校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前身為西南區川北醫士學校,目前擁有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300余畝。學校目前擁有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個國家中醫藥重點專科16個省醫學重點學科。
口腔醫學類分低的二本:齊魯醫藥學院
齊魯醫藥學院位于山東淄博,創建于1995年。它在200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學院現有本科生1.3萬余人,擁有324間實驗室,還建有動物實驗中心。這所二本大學的師資實力不錯,專任教師有1024人,其中具備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有672人。
三、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最新介紹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隸屬于江蘇省教育廳。學校創辦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機械職業學校,2002年6月獨立升格,現坐落于常州科教城。學校始終秉持“知行并進”的校訓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崇尚技術、開放共享、追求卓越”辦學理念,堅持“敬業 愛生 言傳 身教”的教風、“謙虛 好學 嚴謹 創新”的學風,根植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致力于培養適應智能制造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2010年獲批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2015年通過教育部第二輪人才培養工作評估,2018年獲批為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2019年獲批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 學校占地842畝,建筑面積30多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名(留學生近400名),教職工760余名。這里有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是宜學宜教之地。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育人成效50強、國際影響力50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示范校50強。時任**、*、中央*胡錦濤,時任*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兩院院士路甬祥,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等領導先后到學校視察。 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創新“立德與強技目標合一、學生與員工身份合一、學習與勞動項目合一,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三合一、全過程”育訓模式,打造人才培養高地。完善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模式,構建了“多元主體、雙線運行、三化管理”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變革課堂學習模式、開展立體化學習評價,形成了基于項目學習的高職“全人格”教學模式,教學改革成果豐碩。學校先后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3項;獲國家精品課程6門、省級精品課程30門;“十二五”國家職業教育規劃教材31部、國家精品教材2部、“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書目29部、“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23部;主持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3個,其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國家教學資源庫通過教育部驗收,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和工業設計等2個專業教學資源庫獲教育部立項。 學校構建了“三位一體、三定協同、三賽聯動”的專業技能競賽體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新性,促進學生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精神有機融合、螺旋提升,培育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學生先后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21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9項;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銀獎2項,“挑戰杯-彩虹人生”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大賽國賽一等獎1項,“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賽三等獎1項。 學校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技術,主動對接江蘇省及常州市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中高端技術與人才需求,集成打造產教融合集成平臺。校內建有江南裝備制造技術產教園,園內建有技術應用中心、校企合作實訓中心、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中心、國際師資培訓中心等;校外設立8個校企合作工作站,聯合200多家單位組建校企合作理事會,牽頭成立全國機械行業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職業教育集團、現代農機裝備人才培養聯盟等職教集團及“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探索形成“內園外站、四維一體”產教融合新路徑,開創了“一群一行業、一專一名企、一師一方案、一生一專項”產教融合新模式。學校聚焦常州及江蘇智能裝備制造業以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為關鍵,以搭建國際化合作為突破,在服務區域經濟、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實現學校發展的正向循環。2020年,學校牽頭建設的全國機械行業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職教集團,成功入圍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 學校加強“四有”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兩名兩金”人才工程,實施“名師名匠”計劃,引進培育“雙高”和“名匠”高層次領軍人才;實施“金牌金雁”計劃,培養“金牌”青年教師和“金雁”團隊,打造政治思想堅定、教學理念先進、專業能力突出、師德師風高尚、整體結構合理的結構化師資隊伍。學校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個,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省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5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9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35人,省級及以上教學名師5人,江蘇工匠1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5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2人。 學校作為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構建“多方位、立體化”社會服務體系,形成“技術超市”服務模式,催生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建有7個科研團隊、95個社會培訓項目團隊、23個科技服務平臺,積極推進科技平臺與地方對接,面向企業推廣應用技術和科研成果。“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創新團隊”等被教育廳認定為省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常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應用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立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近20項,授權專利超2000件,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獲科學技術獎20余項。2020年,學校獲批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學校榮獲全國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中國最具社會影響力高校和江蘇省社區教育特色品牌項目等榮譽稱號。 學校大力推進國際化建設,引進來和走出去,引進AHK等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服務德龍鎳業等“走出去”企業,建設“常州機電-德龍鎳業”印尼學院和印尼SMK國際師資培訓中心,積極開展跨境培訓。與韓國亞洲大學等境外高校開展師生互訪,累計招收老撾、孟加拉等“一帶一路”沿線等國家500多名留學生。 學校通過挖掘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和產業文化,強化價值引領,拓展弘揚民族精神、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育人陣地,逐步構建起師生共同發展的文化育人體系,形成師生認同、同行認可,體現高職特征、工業特點和常機電特色的“知行”文化,被教育部文化建設委評為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學校。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等主流媒體先后報道學校辦學成果。近年來,吸引了數百個國內外職教機構及兄弟院校來校交流。 知行并進、智造未來。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正以更創新、更國際、更包容的姿態砥礪前行,努力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常機電”方案。 (數據截止2021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