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已通過對中國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稿。連日來,引起轟動效應的,是*會上未作特別說明、與會者未展開討論的"普遍二孩"提議。恐令領導層始料未及,即所謂"問題導向"的表現,當其熱度降溫后,十三五"建議"稿的"目標導向",將回到焦點。
五年前*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稿,著重提出的"五個堅持"是堅持經濟結構調整,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改革開放。而今次由*主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稿,"五個堅持"變身"五大發展",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與"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五個堅持",重在確定"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不同,今次"五大發展",則如*作"建議"稿說明時所言,提出并闡述"五個堅持"發展理念,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而這些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然而,中共因何要在今次五年規劃起草之際,提出這五大發展理念?
因何要把創新升上發展理念之首?因何提開放而未提改革?何為共享?又如何協調?外間會有諸多疑惑不解。按北京智囊圈中的說法,"五大發展"單獨均易理解,對其組合而成的釋疑解惑,則要把握中國制定"十三五"規劃的三大背景。
第一大背景,叫"天花板困境",意思是說,中國持續30年的高速發展,實際上也是粗放式的發展,不僅如過去所言進入"樽頸"地帶,實際上已觸摸到了天花板。之前智囊曾建言,要以"全面改革"來破局,以"新改革紅利"來推進,實際上改革也撞到"天花板"。這才發現,要靠"創新"。
中共領導層要在"十三五"期間,為中國找尋新的出路,目前找到的出路,就是創新。更進一步講,是創新驅動。也可以說,過去的改革,是"不破不立",現在的創新,是"無中生有"。而這回的創新,不止是原來說的科技創新,或總理李克強所提的"萬眾創新",而是包括技術、機制、模式、發展方式的全方位創新。當然,最重要也最難的是制度創新,要創出的是"新發展動能"。
第二大背景,叫"陷阱危局"。這個陷阱就是經濟學所講的"中等收入陷阱"。今次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稿的起草過程,較為風平浪靜,唯一有爭議的,正是有沒有"陷阱危局",如有此危局,又如何繞行甚至跨越而過。
由*財經領導小組牽頭起草的這份建議稿,一大特點就是直面"陷阱危局",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有被原有增長機制鎖定、人均國民收入難以由中等收入升上中高等收入,以及有可能進入經濟增長徘徊期的危險,所謂居安思危,在未來五年做好"跨越陷阱"的安排。而"五大發展"理念,幾乎個個與"跨越"動作關連,特別是創新和開放。
還有一大背景,就是今次制定五年規劃,不僅有特別的國內小氣候,還有完全不同的國際大環境。當前全球格局正發生急速變化,而且出現深度調整。一方面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地位和影響力提升,令中國對全球發展格局有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全球格局的變化,又更全面地制約中國的發展。
對此,*在起草"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稿時,特別要求要"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又從全球經濟聯系中進行謀劃"。在這層意義上,謀劃中國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每項都對應著全球格局的變化,難怪有接近起草班子中人說,今次制定的是"首個國際化的五年規劃"。
還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十三五"規劃的制定,是*就任最高領導人之后,首次主持制定國家的五年發展大計。規劃對國家來說是發展藍圖,對政治領袖來說是治理理念。由*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為先,就是*建構其治國理念的核心,由之必將生發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拓展】:從四個方面理解“五大發展理念”
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奮力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的*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場變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論的重大升華。黨員干部要緊密聯系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聯系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聯系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們要從四個方面理解“五大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體現著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全黨必須堅持這條思想路線,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章規定,黨的建設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就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樹立與時代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注重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更好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
“五大發展理念”貫穿著鮮明的問題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體現了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堅定信仰和責任擔當。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黨員干部必須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自覺。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問題為牽引,著力解決發展動力、發展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在破解發展難題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好推動共享發展的政策措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