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
評價的內容:
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要生活化,符合幼兒興趣,來源于幼兒生活,應該是幼兒生活中真實的事和物,或者是通過媒體等渠道,幼兒能感知到的事和物。
活動內容要健康、正確,要符合幼兒年齡水平,活動內容可結合幼兒園的實際來選取.
二、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指活動中師幼預期達到的結果和標準,它是教師組織活動的方向,其實現程度是判斷活動效果的直接依據。
評價的指標
科學性: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 充分挖掘了活動主題的教育價值;
整合性 : 一次教學活動中有機滲透多個領域的目標;
差異性:能根據本班實際,提出高、中、低三級分層目標
準確性:重點突出,難點定位準確
明確性:活動目的應具體、明確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教具準備充分,恰當;采用身邊的材料;創設有效的教育環境;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教師自身的準備:
教師要熟練掌握活動內容,活動內容需要背誦的,如故事、兒歌、歌詞等應背誦熟練;需要操作的,如小實驗、電化教學設備、小制作等要操作熟練;需要示范的,如動作、繪畫、板書等要準確、到位,動作要注意鏡面示范;體育、音樂等活動要注意準備合適的運動服飾和舞蹈服飾,使服飾與所教內容和諧統一。
為使各教學環節銜接自然,要準備好環節間的過渡性語言,使各環節轉換不露痕跡,活動具有整體感。
教師還要了解所教內容的相關知識,以避免被幼兒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問倒,出現難堪的局面。
活動準備要求:
§ 充分挖掘已有的教育資源,不宜每次都由教師去制作或購買.
§ 教具與學具應準備充分,如數學領域中,應讓每一幼兒有一套相關學具.
§ 幼兒在挑選教具時,應體現幼兒為中心,貫徹新綱要的精神,教師不宜給幼兒制定學具.
四、活動過程
活動是為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共同提高。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主導下,激發起幼兒的興趣,調動起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啟發幼兒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顒幽繕说淖罱K實現需要通過活動過程的實施才能達到。
評價的指標:教師、幼兒、師幼互動
1.教師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該是幼兒的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
評價的指標:
教態自然親切
語言規范
能以豐富的身體動作、表情、語調來進行教學
有較強的教育機智
能靈活、正確處理偶發事件,在其中尋找教育契機,使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
能公正對待幼兒每一幼兒
關心、信任每一位孩子,相信所有的幼兒都能學習、都能學好。教師要給每一位幼兒提供相同的學習機會,尤其是對那些能力發展遲緩的幼兒,更要關懷備至,多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都有成功的體驗,都能得到較充分的發展。
對幼兒的提問都能給與有效的、積極的回應。
教師要善于分析幼兒的需要、經驗、發展水平,善于尋找幼兒發展的可能性,盡量針對每個幼兒進行指導。
教育方法得當
游戲化: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幼兒發現學習為主,并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是教師的作用由直接指導變為間接指導。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間接指導作用主要表現為:為幼兒創設發現學習的環境,敏銳地感知幼兒發現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啟發幼兒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等等。因此,集體教學方式應以引導發現為主要方式。
要善于觀察幼兒
善于發現和捕捉幼兒的興趣,通過幼兒直接感興趣的內容或間接激發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學習、操作。
各環節要求明確、活動組織有條理
活動各環節的安排應該是清晰的、連貫的;教師對活動時間的控制是彈性的,即教師根據幼兒的愿望、實際狀態而設計安排,靈活把握活動時各環節的時間。
教師有效的提問
設置多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體驗、思索、交談、大膽猜想、合作學習獲得有益的經驗。
依據教學中的關鍵點設計問題
據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
提問的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準確性,以免造成幼兒誤解。
堅持正面教育
2.幼兒
在進行評價時,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活動的效果直接顯現在幼兒身上。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價:
幼兒感興趣
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態度和參與程度是評價活動效果的第一要素。
幼兒自主活動的開展
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思考、探索、操作的程度
幼兒能主動提出問題
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教師要在活動中使幼兒敢于大膽質疑,鼓勵幼兒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發展他們的類比、聯想等發散思維能力,使幼兒不只是停留在所學內容的表層理解上,而是要利用所學的知識去探究和創造。
幼兒在活動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幼兒主動與教師、同伴的交往、合作的深入程度
3. 師幼互動
師幼配合較多
教師能依幼兒的需要,調整教學
能根據幼兒的情緒、態度、行為表現,隨時反思、調整、改進活動的內容及進程
師幼關系融洽
教師應該創設一個良好的師幼互動環境:教師要以平等、關懷、接納、鼓勵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成為幼兒的榜樣,促進幼兒在同伴群體中積極地模仿、觀察、交談、糾正、合作,營造一種平等、寬舒,利于理解、激勵的氛圍。
2篇
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評價的含義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評價,又可以稱為幼兒園教學評價、幼兒園高結構教育活動評價。它是指在教學活動實施后,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和指標,為促進幼兒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提高教學質量,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活動。從評價的對象和內容看,它包括了對幼兒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教師的教學所進行的評價。
相對而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這種高結構教育活動評價會更多關注教育活動設計者和實施者的“有意義的教學”。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評價的類型
從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常用的評價類型包括外部評價,即由專家、幼兒園管理者或其他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者進行的評價;還包括自我評價,即由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設計、實施和效果。
(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外部評價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外部評價的作用
通過外部評價,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和效果,并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通過外部評價,也可以方便評價者在教師群體設計與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做出一定的區分和比較,幫助外部評價者,特別是幼兒園管理者了解教師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中的不同水平,進行分層指導和培養。
2.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外部評價的方法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時,可以采用一些客觀的標準和指標,以量化的方式進行。量化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進行差異比較,一些外部評價,如:專業人士或幼兒園管理者或幼兒園同行教師對某教師的教學活動評價,一般多以量化的方式來進行,以方便外部評價者對教師在橫向之間做出一定的區分。
然而,由于幼兒園教學活動涉及人的因素,涉及具體的、真實的教育情景,變量及其關系比較復雜,因此,除了量化評價的方式外,更需要借助質化評價的方式,對幼兒園教學活動實施的有效性做解釋性的理解,為的是提出新的問題,對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做出改進,如:同行教師觀摩活動后與執教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評析和研討。
3.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外部評價的標準和指標
開展集體教學活動評價時,首先是確定評價標準和指標。由于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以,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評價涉及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兩個方面。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反思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反思的含義與作用
反思是教師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其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分析、研究,從而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做出評價。自我評價是促進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的一個重要手段,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階梯。
2.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反思的內容
(1)對教學活動目標的反思:包括對教學活動設計的反思、對教學活動內容的反思和對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反思。
(2)對教學活動實施的反思:包括對教學活動實施過程的反思和對教學活動實施效果的反思。
(3)對教學活動評價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