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內蒙古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內蒙古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內蒙古考生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分數在537至559分,位次為7151至358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內蒙古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37至559區間才能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一、內蒙古考多少分能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2022年內蒙古考生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4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647名;
2、2022年內蒙古考生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B):理科最低分需要5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19名;
3、2021年內蒙古考生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7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586名;
4、2021年內蒙古考生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B):理科最低分需要55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950名;
5、2020年內蒙古考生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5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51名;
6、2020年內蒙古考生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B):理科最低分需要55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015名;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內蒙古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內蒙古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內蒙古 | 理科 | 本一A | 548 | 5647 | 工信部 |
2022 | 內蒙古 | 理科 | 本一B | 537 | 7119 | 工信部 |
2、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內蒙古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內蒙古 | 理科 | 本一A | 577 | 3586 | 工信部 |
2021 | 內蒙古 | 理科 | 本一B | 553 | 5950 | 工信部 |
3、202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內蒙古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內蒙古 | 理科 | 本一A | 558 | 7151 | 工信部 |
2020 | 內蒙古 | 理科 | 本一B | 559 | 7015 | 工信部 |
學院和大學有什么不同
第一,大學和學院的建校規模是不一樣的,這也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大學是帶有綜合性質的,所以一般學校師生人數會比較多,占地面積也大,至少要包含三個學院以上。而學院就不一樣了,更加側重于專業性質,會培養出很多專業的人才。
現在也有不少學院為了改名為大學,而費盡了心思,畢竟改為大學之后,就相當于變相地告訴接以后的考生們,我們學校的實力變得更強了,所可容納的師生類型也更加的廣泛,不再像原來一樣僅僅是部分專業師生的“天地”了。
第二,大學和學院的師資力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大學教師20%以上要有博士學歷,50%以上要有碩士學歷,教授人數也要100人以上,但是學院就不一樣了,只需碩士學歷以上的教師占30%以上,教授人數超過十人即可。
第三,二者培養人才的方向不同。大學的學習更像是帶有研究性質的,所以科研成就和成果也要比學院多,而學院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們的專業技能,以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就業。
不過大學也分好壞,學院更是如此,學生們將來是否能夠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還是要看學生們的個人能力,個人能力出眾,就會比其他人得到更多機會。
高考怎么用一分一段表看位次
考生可以找到本省的教育考試院官網,進入到高考成績查詢界面,一般旁邊會有位次排名情況,數字反映的就是高考位次。也可以結合各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一分一段表”的文章,考生可以登錄各省教育考試院官網查看這個表格來確定自己的位次。
詳細的查看方法如下:
1、在電腦的百度上輸入某某省教育考試院,找到其官方網站以后點擊進入。
2、進入到該網站以后輸入成績分檔表,點擊查詢按鈕。
3、在出現的檢索結果中可以看到查找到的不同年度成績分檔表,點擊進入。
4、頁面跳轉以后可以看到該成績分檔表的附件,點擊進入。
5、此時頁面跳轉以后進入到成績分檔表界面,在此即可看到一個分數對應的人數以及排名情況了。
考生位次,則是原高考基于文理分科、分批招生錄取規則而形成,是分文理和分批排名的。新高考,同一個考生在同一類別里只有一個位次,原高考,同一個考生可能有多個名次。
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最新介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序列。學校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民航局簽署協議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蘇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在69年的辦學歷程中,南航人秉承“航空報國”的辦學傳統,遵循“團結、儉樸、唯實、創新”的優良校風,踐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校訓,櫛風沐雨,砥礪奮進,不斷推動學校跨越發展。目前,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經、管、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學校現設有18個學院和189個科研機構,建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防科技工業創新中心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有本科專業62個、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33個、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17個、博士后流動站16個。有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國防特色學科10個。 學校現啟用明故宮、將軍路、天目湖三個校區,占地面積3046畝,建筑面積167.8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收藏299萬余件印刷型文獻、156個中外文數據庫,1270萬余冊各類電子型及數字型文獻信息資源。現有教職工3521人,其中專任教師2083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1390人,博士生導師578人,院士及“錢偉長講座教授”院士25人,其他國家級高層次人才84人,國家級青年人才82人,入選國家和省部級各類人才計劃700余人次。現有學生31741人,其中本科生19102人,研究生11730人,學位留學生909人,成人教育學生近5000人。 學校已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17萬余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校友中涌現出了22位兩院院士,數十位省部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將軍,以及一大批著名的科技專家和管理專家。學校致力于培養具有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國際視野、人文情懷的社會棟梁和工程英才,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南航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教學成果。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2項;國家級一流課程3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1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6門;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一流專業2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工信部重點專業8個,國防重點專業5個,緊缺專業(方向)3個。南航學子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取得了一批令人矚目的成績:在近三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共獲得金獎13項,銀獎6項,連續三年榮獲“先進集體獎”。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共獲得特等獎12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16項,連續九屆捧得“優勝杯”。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共獲得金獎22項、銀獎9項,連續四屆捧得“優勝杯”。在國際無人機大獎賽中,連續4次獲得特等獎。在“周培源杯”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中國軟件杯”全國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電子設計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競賽中,南航學生屢屢折桂。 學校科學研究能力持續增強。建校以來,學校獲部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近1670項,其中國家獎82項,建有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77個部省級科研平臺,為共和國貢獻了若干個第一,包括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高原無人駕駛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第一架微型飛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號”微小衛星成功發射。在基礎研究領域,學校取得了“直升機廣義渦流理論”、“振動控制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理論”、“飛機制造協調準確度與容差分配理論”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理論成果。在國防科技領域,學校參與了我國幾乎所有航空重要型號的預研、技術攻關、試驗研究,有多項技術在“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民經濟領域,學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積極推進政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國際創新港+校地研究院+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機構”成果轉化模式,獲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學校大力推進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協同創新,先后建立了一批產學研合作研究基地;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國外近百所著名高校及知名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了“服務航空航天民航、服務江蘇,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開放型辦學新格局。 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進入新時代,南航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在工信部黨組、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走強化特色之路、人才強校之路、創新驅動之路、深度開放之路、文化引領之路,銳意進取,砥礪前行,堅定不移地朝著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努力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數據截止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