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寧夏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寧夏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寧夏考生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分數在491至520分,位次為3930至166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寧夏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91至520區間才能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一、寧夏考多少分能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1、2022年寧夏考生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9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444名;
2、2021年寧夏考生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9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857名;
3、2020年寧夏考生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930名;
4、2022年寧夏考生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66名;
5、2021年寧夏考生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2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32名;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寧夏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寧夏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寧夏 | 理科 | 本一 | 494 | 3444 | 省政府 |
2022 | 寧夏 | 文科 | 本一 | 513 | 1666 | 省政府 |
2、202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寧夏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寧夏 | 理科 | 本一 | 491 | 3857 | 省政府 |
2021 | 寧夏 | 文科 | 本一 | 520 | 2532 | 省政府 |
3、2020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寧夏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寧夏 | 理科 | 本一 | 513 | 3930 | 省政府 |
填報高考志愿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1、挑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自我定位,這是靠譜地填報志愿的前提條件。該怎么做,才能使自我定位準確呢?
3、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即想要學習什么樣的專業,如果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專業實力較強的院校。
2、如果沒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可以優先考慮一下院校。確定一下自己想要選擇綜合性院校還是理工類院校亦或是像財經或者語言之類的特色院校。
4、了解自己對于地區的選擇,是喜歡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像武漢、西安、重慶、成都這樣的名校云集的二線城市?亦或是選擇離家近一些的城市讀書?
5、了解自己本科畢業之后是選擇就業還是深造,如果選擇就業,就可以選擇那些就業比較好的專業就讀如車輛工程、土木工程、財經類專業、語言類專業等,如果選擇深造,就可以選擇一些基礎型、理論型、適用面較寬的專業填報。
公辦二本大學排行榜
全國排名 | 院校名稱 | 辦學性質 | 批次 |
1 | 廣東財經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 | 貴州醫科大學 | 公辦 | 二本 |
3 | 重慶醫科大學 | 公辦 | 二本 |
4 | 遵義醫科大學 | 公辦 | 二本 |
5 | 上海海關學院 | 公辦 | 二本 |
6 | 廣東金融學院 | 公辦 | 二本 |
7 | 天津理工大學 | 公辦 | 二本 |
8 | 西安郵電大學 | 公辦 | 二本 |
9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0 |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 公辦 | 二本 |
11 | 集美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2 | 重慶理工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3 | 北京聯合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4 | 上海商學院 | 公辦 | 二本 |
15 | 蘇州科技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6 | 成都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7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8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公辦 | 二本 |
19 | 廣東醫科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0 | 重慶工商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1 | 貴州師范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2 | 廈門醫學院 | 公辦 | 二本 |
23 | 云南師范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4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5 | 新鄉醫學院 | 公辦 | 二本 |
26 | 湖北醫藥學院 | 公辦 | 二本 |
27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8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 公辦 | 二本 |
29 | 溫州大學 | 公辦 | 二本 |
30 | 廈門理工學院 | 公辦 | 二本 |
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最新介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服務于新中國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建設需求而生,1960年設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學校前身),隸屬原中央(軍委)氣象局,1963年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劃轉江蘇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以來,學校先后實現了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現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 學校主校區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區,占地2000余畝;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位于天長市金牛湖新區,毗鄰南京市六合區;無錫校區位于無錫市錫東新城,建有濱江學院(現已轉設為無錫學院)和南信大無錫研究生院、無錫研究院、無錫校區國教院;另在南京市江北新區、六合區、雨花臺區建有大學科技園及其文旅園區。現有全日制在校生約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約28300人、碩博研究生約6200人、留學生(學歷生)約1300人。 學校辦學特色鮮明,大氣科學學科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在教育部近兩次一級學科評估中先后獲評全國第一和A+等級,氣象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農業科學、材料科學等7個學科躋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擁有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科學技術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校現有“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5個本科專業分布于理、工、文、管、經、法、農、藝、教9個學科領域。 學校設有大氣科學學院、應用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院、地理科學學院、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政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商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等22個專業學院,設有國際教育學院、雷丁學院(中英合作)、長望學院(拔尖培養)、龍山書院(大類培養)、藕舫學院(創新創業)、應用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水平辦學機構。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000余人,教師博士化率超過8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經歷的超過67%。專任教師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8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國家杰青項目獲得者11人、國家特聘專家16人、*領軍人才4人、“973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首席科學家2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國家海外引才計劃青年學者、教育部特聘青年學者、國家優青、萬人青拔等其他“四青”人才27人,以及省部級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省教學名師等近700人次。現擁有教育部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長江創新團隊、江蘇雙創團隊等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團隊44個。 學校堅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學科研資源豐富。大氣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是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為全國首批唯一入選省屬高校。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是首批省級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建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1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多個實踐教學平臺。學校大氣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海洋科學、材料物理、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22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值天氣預報》《大氣物理學》《環境科學概論》《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等課程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天氣學分析基礎》《GIS氣象應用》《高頻電子線路》《社區服務創新實踐》《統計學》《紅色經典與信仰史話》等14門課程獲批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擁有一批國家精品教材和國家規劃教材。建有氣候與環境變化國際聯合實驗室、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數字取證工程研究中心、中國氣象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省科技創新智庫基地、江蘇省地理大數據智能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協同精密導航定位與智能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能源利用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省重點培育智庫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省軍民融合創新平臺等30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建有“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和“大氣環境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其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入選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現有《大氣科學學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閱江學刊》三份學術期刊,其中《大氣科學學報》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錄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閱江學刊》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擴展期刊。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243萬余冊,數據庫總量近60種,中外電子圖書199萬余種,電子期刊226萬余冊,年訂閱紙質中外期刊1013種,是國內大氣科學類文獻最齊全的高校圖書館。 學校秉承“艱苦樸素、勤奮好學、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優良校風,恪守“明德格物、立己達人”的校訓,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培養拔尖精英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國際化人才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秀,獲得全國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入選國家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國家級眾創空間。學生獲得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及本科組唯一“高教社杯”、中國機器人大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一等獎、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算法競賽冠軍、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眾多競賽最高獎項。2017年大學生男排獲得全國聯賽總冠軍。學生參與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率達50%。近三年,研究生獲國家級競賽獎項198項,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共計361人次。本科生高質量就業率96%以上,升學率(含出國)達41.52%。建校以來,已培養各類畢業生20萬余人,校友中涌現出一批兩院院士、部委領導、央企高管、戰略專家、國際組織官員等杰出人才,眾多校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氣象行業的業務骨干和科研精英,學校被社會譽為“氣象人才的搖籃”。 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引領。自“十三五”以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4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含課題專項)173項,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4項、省部級項目277項,獲授權專利3638項,獲得軟件著作權1185項,獲批國家首批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獲批立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80余項,獲批“氣候系統預測研究中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立項。“氣候系統預測研究中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為落地江蘇首個。學校教師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國家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百余項,學校教師還獲得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章、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等國際性獎項多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技園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為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學校獲批 “天氣氣候變化與預測技術”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級外專項目10項,2名外籍專家榮獲江蘇省外專最高榮譽“江蘇友誼獎”,5名外籍專家入選江蘇“外專*”名單。多項研究成果刊發于《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學校積極推動海內外合作共建,著力匯聚辦學資源、拓展辦學空間,與全國各省市區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大氣所、海洋所、遙感所、自動化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中心,中船重工724所、716所,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